专家呼吁中小学实行多语教学,普通话、方言及外语都不能少
张炯强
本报讯 (记者张炯强)方言该不该走进中小学课堂?过早上英语课会不会破坏母语学习?针对上述争论已久的话题,日前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的全国首届“语言与未来”高峰论坛上,上外海外合作学院院长、语言学专家梅德明教授指出,当下,中国已经面临“方言危机”,从维护语言与文化多样性的社会生态观来看,我们的中小学课堂应坚持多语教学,即普通话、方言及外语三管齐下。
方言是珍贵文化遗产
语言体现着特定语言社群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思维方式等精神性的内容,语言同时承载着包括数学、农业、生物、历史、地理、医学、语言学等学科的自然及宇宙知识。语言的消失,必然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的消失。梅德明说,中国许多方言中,有大量的农业谚语及地理信息,譬如藏药中的许多解释都源自藏语。如果方言保护不利,就意味着珍贵遗产的消失。在上海,保护上海方言显得尤为重要,他建议本市中小学将“上海闲话”纳入日常的教学体系中。
梅德明说,多语并存对人类来说是一种幸运。生态科学研究表明,语言系统多样性保存完好的地区,其生态系统稳定度也较高。例如,具有高度语言多样性的地区,同时拥有多种鸟类的哺乳区。但遗憾的是,当今世界,语言生态恶化,大量语言消失或濒危,土著语言消失加速,方言越来越孤岛化。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15万种语言,到了中世纪减少了一半,今天只剩下5%;目前,全球97%的人口仅使用20多种语言,只占6000多种语言的4%。
满语逐渐消亡是警示
中国的语言资源丰富,目前仍在使用的语言达130种,文字有60多种。但是,使用人口在10万以下的非安全语言多达99种,约占我国语言总数的77%,其中20多种语言的使用人口不足千人。梅德明透露,曾一度统治中国近300年的满清王朝,其母语是满语,而现在全中国能流利说满语的仅剩20多人。他为此感叹:“200多万卷满文历史文献是我国的文化宝藏,谁又能与之解读?”
梅德明认为:“如果在任何地方都要求‘请讲普通话’,是限制了个人多语能力的发展。”他说,人类以语言为家园,以文化为根基,语以载文,文以化人,语之不存,文之安乎,语言灭,则文化灭。满语逐渐消亡就是对我们的一个警示。
语言战略对民族负责
梅德明同时表示,语言的使用不仅传承了文化。许多方言及外语的结构,本身就蕴含着逻辑思维,对于儿童来说,尽早采用多语学习,有利于智力开发,因此,中小学课堂应逐步由单一的普通话教学向多语教学转变。
梅德明强调说,我国语言战略的顶层设计必须对国家负责,对民族负责。至于多语的界定:一是聚合国家要素之功能的国家通用语言,二是彰显民族文化之深的民族区域语言,三是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国际通用语言。包括国家的语言安全,语言战略与文化,包括多语人才的培养都应该基于这个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