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纳米小世界 人生大作为(万人计划典型风采)
刘忠范在讲演(2012年7月10日摄)。
新华社发
提起入选“万人计划”首批杰出人才,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刘忠范感到“巨大的压力和沉甸甸的责任”。
今年是刘忠范回国的第二十个年头,从“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的首批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首批获得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的首批受聘者,到这次“万人计划”首批入选者。20年里,刘忠范赶上了一次又一次的“第一批”。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是有祖国的”
1993年,在日本分子科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的刘忠范决定回国,彼时的中国尚处在科技腾飞的前夜,科研条件相对落后,“出去”的多,“回来”的少。他却认为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是有祖国的,“在国外做的只是研究,回到国内才是真正做事业。”
带着导师送的60余箱实验仪器,刘忠范回到北大,在两间空房子里从零开始,既没经费,也没人员,就去工地、工厂找来沙子和锯末,动手搭起了防震台。每天第一个来实验室,晚上最后一个离开,有时候工作到深夜,楼门已经关闭,只能翻大门回家。
早在日本的时候,刘忠范就接触了纳米研究。1997年中国最早的纳米科技中心在北大成立,刘忠范从此与纳米结下不解之缘。那时候绝大多数人还不知道纳米是什么,甚至有人打电话问他纳米贵不贵、产量有多高。今天,纳米已经成为生活中常见的词汇,层出不穷的商品打上“纳米材料制造”标签。
在纳米这个只能用显微镜看到的微观世界里,刘忠范发现了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从1997年开始做碳纳米管,到如今包括碳纳米管和石墨烯在内的低维碳材料,刘忠范课题组10多年来不懈探索,终于在生长方法和能带工程研究方面有所突破,在《自然》杂志子刊等国际一流刊物上连续发表文章,奠定了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
十几年的锐意进取,刘忠范带领他的团队走向世界,登上低维碳材料研究的制高点,同时也推动着我国纳米科技研究走向世界。但刘忠范仍然清晰地看到中国纳米科技还要解决“原创性”和“产业化”两大问题,从而实现从科学到技术,再到产业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