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破旧的小提琴已经跟随老庆很多年
经常有学生被老庆的琴声打动而放下一两元钱
人大东门拉琴大爷 10年未断弦
下岗工人庆承平成为人大高校圈名人 毕业生追寻琴音找回校园记忆
导读:深秋北京的夜晚,中国人民大学东门外的便道上,昏黄的路灯洒下一片金色。寒风中,路人们将自己裹紧匆匆走过。这时,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会听到一段段从小提琴里演奏出的美妙旋律。天空之城、童话……寒冷的深秋夜,琴声流进了每个人的心里,温暖自心底而出。这琴声整整陪伴了人们10年,一些人专为琴声回到这里,寻找学生时代的回忆。
“五个一”老人用琴声赢得尊敬
庆承平,安徽人,一身朴素衣衫,一把破旧的小提琴,一辆结实的自行车,一台简陋的放大器,一个装着干粮的背包。这个“五个一”的60岁老人,在人民大学一带的高校圈里小有名气。他是校报上可亲的拉琴大爷,也是校内论坛、微信朋友圈里常常被提到的老熟人儿。人们谈论他、念叨他是因为从2003年至今,几乎每个夜晚,他的琴声都会陪伴路人走过。10年光阴,他的琴声送走了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附近学校一批又一批的学子。
10月24日,庆承平像往常一样来到了人大东门外的便道,把自行车支在一边,打开琴盒,取出一把已经发旧、琴身上满是岁月痕迹的小提琴。琴盒上摆上一个红口袋,开始了他当晚的个人演奏,世界名曲、流行歌曲,随着庆承平指尖拨弄,一首首熟悉的乐曲飘荡在喧嚣北京的空气里。老庆每每拉琴都很投入,闭上眼睛,没有乐谱,却一首接一首地拉着……
从他身边走过的人,不时会掏出零钱,投入红口袋,有些人走过了,还特意跑回来投上一元钱。这时,老庆总会鞠上一躬表示感谢。
老庆拉小提琴很入迷,“我一次最短也要拉上四个小时,人多,大家爱听,我也兴致高,拉上六七个小时也是有的”。谈话中,老庆很少谈自己人生的经历,说得最多的是通过琴声和高校学生们结成的默契。
“很多学生都爱听我的琴,我虽然没有和他们有更多的交流,但是我知道有的学生每次路过我的琴摊都会放一元钱进去。”最让老庆难忘的还是几年前,他在中央民族大学门口拉琴遇到的一件事。
当天,老庆像往常一样拉着曲子,忽然几个同学围了过来,他看着这些孩子都很眼熟,应该常听他的琴。学生们说他们就要毕业离开学校,很难再听到校外夜晚的小提琴了,特别舍不得,除了录下他的琴音,还想让老庆给他们写几个字留作学生时代的回忆。
“我的字不好,而且就是个拉琴卖艺的,怎么能给学生们留言,我推掉了。”老庆犹豫了一下,又说:“其实,我当时托人找了个写字好的先生给学生们写了几句祝福的话,我一直揣在怀里,可看到学生们,我还是没有勇气拿出来,就这样错过了。”老庆说得动情,不时用粗糙的大手擦擦潮湿的眼角。还有的人悄悄拍了老庆拉琴的照片送来,往兜子里一放,什么也不说就走。还有的人给他介绍教孩子拉小提琴。
为供孩子上大学 每天拉琴补贴家用
庆承平说,他的小提琴没有老师教都是自学的,20多岁时他被下放到农村,没有事情做,他就写信给曾在东北文工团当团长的姨父,请求他寄一把旧琴和学琴的书籍过来。从此,庆承平就开始了自学之路。小提琴一直是他的个人爱好。现在,脑子里的曲子不下一二百首。
老庆在北京干过很多种行当,人生阅历丰富,谈起话来和其他卖艺的人截然不同。他1997年来到北京投奔亲戚一起做生意,后来被人骗了,还欠了很多债。2003年,为了供孩子上大学,就在那一年,他开始白天到亲戚的公司里打工,晚上到人大、民大一带靠拉小提琴补贴些家用。为了让孩子坚持学下去,一年四季,只要是不下雨雪、不刮风,老庆带着他的琴一定会来。“现在我的孩子已经大学毕业了,可拉琴已经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我还坚持着。”
琴音留住心中回忆
琴音让老庆的钱包不再干瘪得可怜,同时也让平凡的他得到了认可和满足。老庆的琴声又给听琴者留下了什么?很多人都说是回忆,一种心里温暖的记忆。人民大学的武老师说,在他的记忆里,他从2002年来到学校后不久,一周总有几个夜晚都能听到东门外老庆的琴声,老庆拉琴闭着眼专注的样子,让他们一度以为老庆是个盲人。“当时的感觉并不明显,现在10年过去了,在人大东门只要再听到这熟悉的琴音,我的脑海里就充满了对学校时光的回忆。记忆被时间沉淀,是琴音又让它们搅动起来。”武老师说。
除了大学校园的学生、老师,还有中学就听老庆拉琴的学生在大学毕业后,再次回到这里寻找他的踪影、他的琴音。老庆说他是个很低调的人,甚至不希望记者写他,他说他只是个能在冬夜里带给人们些许温暖的普通人。
文/本报记者 王薇 摄影/本报记者 贾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