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自然需要细心地呵护,需要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实践。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十八大报告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使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地位和高度,标志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迈入了一个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学旗帜和生态理想。马克思曾经指出:“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种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这个理想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美丽中国”及其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重要内容。
二
“美丽中国”还必然体现着中国人民的生活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闭幕后同中外见面时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美好家园”,“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新形势下党的使命和宗旨的新要求。美在生活,美是生活,美的生活,自有美学以来,也一直是美学的重要命题。马克思主义美学从来就关注从人们的衣食住行这些基本的物质精神生活中寻找和发现美学的意义、美学的使命。生活本身是人类的生存、斗争、实践、创造,人类的一切活动无不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生活创造着美,劳动创造着美。生活也培育、规范、塑型着人类的美感和审美判断。人们在追求美好生活中,向往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美是生活的灵魂。审美是人类生存生活必不可少的构成。没有美的享受,不能感受美的事物,缺少美好的情感,人类的生活就沦为动物式生存。人类的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创造历史的过程充满了曲折、复杂、艰辛,也洋溢着崇高、悲壮、优雅的美学精神。追求与向往美好的生活,就是追求和向往诗意的栖居,追求和向往生活的美。把生活的美提炼出来,升华出来,强化出来,我们的生活就会更美好,就会更加趋近美的生活。
自然之美、生态之美、环境之美既是客观世界的美的对象、美的事物,也是主体实践之美,是自然的人化,是人的自然化,更是主体与客体的间性之美,是主客体统一于实践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是生活美的重要范畴。西方18世纪、19世纪发展起来的自然美学,至20世纪、21世纪的环境美学,呈现出一个互动、关联、转型的趋向,其中突出的美学转向是:自然美学和环境美学日益从专注于自然环境,扩展到思考人类环境和受人类影响的环境,直至于发展到对日常生活的一般意义上的审美探讨。其中,日常生活审美化或审美的日常生活化成为引人瞩目的审美或美学思潮。比如环境美学已经提出:让艺术回到生活,让生活艺术化,即审美活动和日常生活并没有截然不同的界限,日常生活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自由地进入审美状态;生活事件也可以成为审美活动,生活的人也可以成为审美的人;如果人能够以一种审美的态度走向生活世界,那么,生活世界和艺术世界一样带给人审美的感受。德国美学家席勒说:“美是形式,我们可以观照它,同时美也是生命,因为我们可以感知它。总之,美既是我们的状态,也是我们的作为。”美在生活、美是生活、美的生活,使审美的象牙塔转变为大众的审美广场和公共的审美空间,使美学从“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一转向,也标志着人类生活品质的普遍提升,预示着一个新的审美时代和一个新的生活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