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每年出口的蔬菜,有半数是从塔城的巴克图口岸走的,其中不少是我们生产的!”在新疆塔城市二工镇左公祠村,村干部和菜农说起种菜都挺自豪。而与此同时,他们又挺着急,盼着援疆的辽宁省提供更多“智援”。
踩着积雪的田地,记者走进二工镇的万亩绿色蔬菜基地。放眼望去,六千多座温室大棚犹如大地上翻滚的波浪,一浪接着一浪。细细看来,土打墙的大棚基本都是长后坡、短跨距,与一般温室大棚并无什么区别。然而,就是靠着这样的大棚,塔城市每年出口蔬菜上万吨,棚均效益达2万元。
左公祠村也不例外,几乎家家都种有大棚,大户一家就有20多座棚。村民告诉记者,塔城冬季漫长而寒冷,但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达4400多小时,阴天少,发展蔬菜大棚条件很好。现在,每座大棚的纯收入可以达到一两万元,很多农民从最初种植的两座大棚,增加到现在的十座、二十座。
与内地不一样,这里的蔬菜是用来出口的。因距离巴克图口岸只有12公里,而口岸对面的哈萨克斯坦东、北部地区秋冬季蔬菜需求量大,每年都要从中国进口。瞄准这一点,经过几年的努力,塔城市建起了外向型的设施蔬菜基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民和企业加入进来。
蔬菜要出口,种的时候不能像过去一家一个样,而是要按标准生产。记者了解到,二工镇的绿色蔬菜出口基地已被列为国家级标准化设施农业种植示范区和自治区农产品标准化种植示范区,种起来挺讲究。而塔城市也颁布17项地方技术章程,对怎么种胡萝卜、洋葱、黄瓜、西红柿等都有明确要求。
“村民想种好菜,要靠技术保障。”左公祠村支书邓尚友说,他参加了今年辽宁省为塔城基层干部开设的培训班,在参观沈阳市郊的一个蔬菜大棚村时,详细追问了连片种植和无土栽培的“要领”,启发很大,感觉村里的出口蔬菜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可眼下邓尚友也遇到了难题,整个二工镇有6000多座大棚,只有6个技术员,按照每50—100座大棚配一名技术人员的要求,缺口实在太大。技术员进不了大棚,村民也就没法及时得到技术指导。村里聘了种植大户为“土专家”,可一忙起来,还是照应不过来。
“比起沈阳,我们这里的蔬菜大棚起步晚,所以我们盼着辽宁给更多的技术支援。”邓尚友说,到内地受训让自己开阔了眼界,以后要是有专门针对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班就更好了。
当着沈阳援疆工作队领队、塔城市委副书记邱立全的面,邓尚友提出了两条建议,一是把塔城的技术人员和种植大户送到辽宁培训;二是把沈阳的技术人员和种植能手带来传授经验。“村里太需要技术了,不管采取哪种方式,我们都十分欢迎!”
辽宁省援疆前方指挥部副总指挥、塔城地委副秘书长谷孝红告诉记者,辽宁省除了先后派出16批次专业和技术能人在新疆开展培训外,还为受援地赴辽宁培养干部人才5880人次,还开设了农业人才、劳动就业转移等专门培训班。
面对蔬菜出口村的“智援”请求,邱立全颇为感慨,他告诉记者,塔城虽然地处偏远地区,但老百姓发展经济的意愿十分强烈。“辽宁援疆做的工作,当地干部群众都记在了心里,而且还提出了新建议,点了今后援疆工作的方向。只要他们需要,我们一定会尽全力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