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观天下 知中国

盘点莫言十部经典作品 关注文学意义 超越获奖之争

2012-10-12 14:14:49 来源:新华读书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诺奖之争众说纷纭能否提升中国文学发展】

麦家(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问鼎就像奥运夺首金——

我觉得,无论有什么非议,但说它是世界知名文学大奖,意义丰富是没有问题的。但同时它也是独立的,也有很个性化的要求。任何评奖、比赛,只要是人当评委,都会有遗憾。像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这些公认的大家都没有得过诺奖,这就是遗憾。我们中国人向来是很在乎得到世界承认、认可的东西。如果有一个中国作家在世界文坛上拿了一个公认的大奖,我觉得就像在奥运会上拿了金牌一样,你看拿到中国第一块奥运金牌的许海峰,大家记了这么多年。

欧阳斌(文学杂志《红岩》副主编):中国作家水平上还差一截——

奖励文学创作中有理想倾向作品的作家,这就是诺贝尔在遗嘱中对文学奖的定位。你看近几年的得主就能证明,诺奖在回归经典,敬畏文学,这些得主都是文学界有开创性的作家。莫言他在文本开创意识是走在中国作家前面的,近年多部作品都在文本方面作出了非常好的尝试,但我个人觉得莫言的写作气象没有达到理想倾向。得奖确实对提高国人对文学关注的有帮助,但中国作家确实水平上还差一截。

李元胜(重庆市作协副主席):莫言北岛都是文坛代表人物——

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有价值的国际性奖项,但在世界范围内也并不存在非常完美化无缺陷的奖项,差不多都或多或少有问题或缺点。莫言和北岛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家,都各有千秋,都可作为中国文坛的代表人物,但总的来看(中国)整个作家群体都没有太大差距。

贺斌(媒体人、业余小说作者):最看好特雷弗和卡达莱——

诺贝尔文学奖是当今世界最好的文学奖之一,但任何评奖都会挂一漏几,在我心目中,像博尔赫斯、波拉尼奥,远的像托尔斯泰、普鲁斯特等没入围,应该是这个奖的遗憾。近年像莫言,阎连科,王安忆等中国作家的作品在西方的译介都不错,应该说中国作家的机会越来越多了。诺奖中国人得当然是好事,就像刘翔得110米栏奥运冠军。打进西方世界而且称霸一回,对国人无论怎样都是兴奋剂。

诗人海啸——

中国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是一种灾难。诺奖标准无非是建立在西方视野下,对中国文化乃至中国文学“后殖民化”的消解与鲸吞,不是有无“资格”获奖的问题,而是中国作家并没有准备好“诺奖”之后的某些与文学本身并无太多关联的承担能力。

侯小强(盛大文学CEO)——

我内心特别希望莫言得诺贝尔文学奖。我想,主要原因无他,大概是,我特别希望中国人离文学更近一些。文字之美,惊心动魄。

李敖:诺奖有偏见,并不公正——

2000年,李敖的长篇小说就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对于这个中国人最为看重的世界性文学奖项,李敖的评价是它“带有偏见”。谈到自己曾获诺贝尔奖提名,李敖表示:“那根本不算什么,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学的文学教授和语言学教授都有提名资格,瑞典文学院每年都会收到数百个提名,但最终还是要看被提名的小说到底怎么样。”

文学评论家:应关注文学意义上的莫言

在世界文学和艺术史上,尤其是二十世纪以来,有无数例证可以说明,即使那些现实中有过相当不光彩作为的作家和艺术家,我们仍然不可能抹杀他们作品的伟大。只要莫言的文学成就已可与大师比肩,支持他获诺奖的理由之一甚至也可以是更好地批判和反省,包括莫言、自我、他人……但就诺奖而言,毕竟是写作奖,关注的是作品的力量,不是作家的个人身份和行为。只要我们认真读过莫言的《酒国》、《生死疲劳》、《十三步》、《蛙》等小说,就不能否认,莫言的思想与艺术高度绝不是表面肤浅的“迎合现实”可以解释的。相反,莫言令人震撼地挖掘了现实和历史中最隐秘的真实,并且用各种富于魔力的叙述方式表现出来,迸发出巨大的批判性言说力量。

编辑: 张少虎 标签: 诺贝尔文学奖 1927年 文学成就 1983年 1986年

精彩热图

科学家预测千年后人类模样

大熊猫的大道理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