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姚明到林书豪职业篮坛东方面孔 默默坚守励志传奇

2012-02-28 16:32:26 来源:新华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中国篮球的未来之梦

现在有不少人在问,什么时候中国也能培养出自己的林书豪?

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篮球就以出后卫和前锋闻名,“小、快、灵”的风格正是以钱澄海、杨伯镛以及后来的吴忻水、宫鲁鸣为代表。他们都有林书豪的特点,只是那时候的中国篮球鲜有和世界强队抗衡的机会。

中国篮球的第一代国家队主教练牟作云,毕业于篮球诞生地美国麻省斯普林菲尔德学院,是篮球创始人詹姆斯·奈史密斯的学生,中国篮球的起步仅比美国篮球晚4年。上世纪50年代指导中国男篮抗衡世界强队的主教练陈文彬曾是北京大学历史系学生,他的著作集《探索中国篮球发展之道》主要思路就是“积极主动、快速、灵活、准确、多变”,这依然是今天世界篮球的潮流和趋势。新中国篮球的崛起和奠基,主要依靠上世纪50年代一批来自大学的球员和教练。

在体育和教育一体化的美国脱颖而出的林书豪,是典型的“中国原料,美国制造”。他的成功之路,对中国篮球和中国体育的未来发展也是很好的启示和借鉴。

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迄今为止中国人在竞技体育领域取得的绝大多数金牌,得益于上世纪50年代建立的封闭式、缺少足够文化教育的专业集训体制,在林书豪之前闯荡NBA的姚明、易建联、巴特尔都是在这种体制下成长起来的。

古人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林书豪有着和大多数中国篮球选手同样的身体条件,在他成功之前,恐怕没人会相信一个华人运动员能够实现哈佛毕业生和NBA明星兼得,而且是在竞争最激烈的组织后卫位置上。

在体教一体的美国,依林书豪模式成长起来的篮球及其它项目的运动员比比皆是。美国虽然没有类似我国的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但是全美大学生体育协会(NCAA)每年举办80种以上不同项目的全国联赛,满足学生对不同项目的爱好和参与,相当于我们国家的全运会、城运会、青年锦标赛和大学生运动会的综合体,而且随学历年同步举行。对于各项目的运动员而言,数、理、化和文、史、哲的文化课与他们的竞技表现同样重要,文化课不及格往往会失去训练和比赛的资格。

姚之队的负责人、和林书豪同样有着美籍华人背景的章明基说:“美国是一个体育明星辈出的国家,林书豪只不过是另外的一个。林书豪不是一个个体现象,很多美国小孩都像他这样,球打得好,书也读得很好。林书豪给中国篮球界最大的借鉴和思考是他的成长轨迹。把篮球当作一种兴趣、爱好去培养,这跟花很多时间逼着小孩去做一件事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成长经历跟林书豪相似的球员?“这跟体育在教育体制里面的地位有关系。林书豪是从小就喜欢篮球,不断追梦,在很大程度上他打的是‘精神篮球’。其实,在中国想追梦的小孩也有很多,应该给他们提供追梦的环境和机会,”章明基说。

前任国家体育总局篮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李元伟也和章明基有着同样的观点。他说,现在中国喜欢篮球的青少年很多,但缺的是好的人才培养体系、环境、竞争氛围和年龄梯次互相衔接的体系。

“构建这么一个体系不能光靠政府,缺少社会、市场这块是不行的。现在我们有了一定的基础,除了原有的体校、青年队体系还在发挥作用外,大学生以及高中、初中学生的联赛也有了,只不过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此外,相互之间的衔接也需要加强,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有机的体系。”

篮球是诞生在美国校园的一项运动。1891年,发明了篮球运动的奈史密斯博士说过:“篮球的本旨是强身健体、净化头脑、崇高灵魂。”篮球一开始就是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

姚明与林书豪是生活中的好朋友。林书豪会参加姚明举行的慈善赛,姚明也会分享林书豪每场比赛之后的心得。同为龙的传人,他们可以用英语谈得非常投机,林书豪把姚明称作自己的导师,而姚明从来都谦称无法给书豪任何建议。

在谈到两人成功的共同点时,姚明意味深长地对新华社记者说:“爱好是一切的原动力。促我能够坚持的,更多的是爱好。任何教育手段和集训方式,都不应该太功利。教育是人自身追求更高精神境界的方法。如果是功利地去追求,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

姚明重返校园,林书豪厚积薄发,这些都为处在改革十字路口的中国体育和中国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参照,打开了通往未来的一扇门。

不断改革的中国体育,将来一定会出现像林书豪这样体学兼优的“双核”战士。但体育的至高目的是为了让拥有梦想的青少年有机会享受体育的乐趣,而中国的竞技体育也会因此拥有更加牢固的基础。实际上,体育“强国之梦”的最高境界,绝不是永远雄居奥运会金牌榜首,而是让更多的青少年接受体育的教育和体验,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优秀公民。

来源:新华网 编辑:于姝楠

编辑: 于姝楠  标签: 林书豪 姚明 竞技表现 篮坛 青年锦标赛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精彩热图

“婴儿瑜伽”震惊网友

首届光猪跑赛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