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流行文化与大众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
UFO=外星人?
虽然绝大多数UFO被证明不是天外来客,但一听到“UFO”,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外星人”。
长期从事科幻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吴岩教授认为,UFO和外星人的联系,是流行文化和大众心理长期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结果。
想象总是要以现实作为基础。吴岩表示,虽然早在1903年莱特兄弟就发明了飞机,但是由于飞行器的使用还远算不上广泛,因此直到二战前,科幻作家创作的神秘形象很少跟飞行器扯上关系。比如,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里出现的是蛰伏海底的潜艇,《从地球到月球》描绘的人类登月工具则是一门超级大炮。H·G·威尔斯的《世界大战》中,外星生物飞临地球后就开始进行战争,但是作者对于它们使用的飞行器则是着墨甚少。
二战后,UFO的记录井喷式增长,这正好与飞艇、火箭、飞机等各类人造飞行器在战争年代得以广泛应用的时间段吻合。
这些不明物体的传说在坊间相传。“UFO流言包含的神秘和疏离感为文艺工作者们提供了无尽的灵感。”吴岩表示,此后大量关于飞碟和外星人的小说、漫画、电影被创作了出来,如《黑衣人》、《ET》、《X-档案》、《第九区》、《保罗》等,“这些作品中栩栩如生的飞碟和外星人形象转而影响大众心理,更加深了‘UFO=外星人飞碟’的心理,而这种长期的心理暗示又促使文艺工作者创作更多的UFO题材作品。大众心理与文艺创作就这样形成一种正反馈关系。”
传播与技术的发展无法割裂。Web2.0时代,视频、图片的制作和传播更加方便,网络上UFO流言的影响力也随之剧增。光是新浪微博上两个名为“@UFO大纪实”和“@UFO事件集中营”的用户就分别拥有三十五万和十一万粉丝。
这种对暂且无法证明的事物的狂热也让不少人感到担心,甚至恐慌。但在吴岩看来,“完全可以平常心对待,不必派专家辟谣。网友传播这种言论,也就是图个乐儿。”
4
人类在宇宙中并不孤独
真的存在外星人吗?
对于外星人是否存在这个问题,各界争论不休。中国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甚至提议在“十二五”期间开辟一个横跨多学科的“外星生命探测”研究项目。
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透露,迄今为止,北京天文馆尚未观测到任何不能解释的UFO现象。
不过,在他看来地外智慧生物一定存在。“仅仅是我们所在的银河系,就存在着上千亿颗恒星,按每个恒星有十颗行星计算,行星就有上万亿颗。上万亿颗行星中只存在人类一种智慧生物的可能性实在是微乎其微。几乎可以肯定人类在宇宙中并不孤独。但是宇宙太过浩渺,一种智慧生物即便能建立存在上百万年的文明,跟整个宇宙数十亿年的历史相比,也不过一个瞬间。不同的智慧生物想要跨越时空相遇,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然而,寻找外星人是个必须经历世代的问题。朱进表示,以现有的技术水平,使用航天器寻找外星人还不太现实。“一方面由于飞行器速度过慢,另一方面我们对地外文明究竟身处何方也是毫无概念,发射飞行器几乎不可能遇到地外文明。”
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加强观测或许是寻找“邻居”的好办法。根据相对论,宇宙中跑得最快的就是电磁波,当文明发展到一定水平,无线电通讯技术就会进入应用。“如果我们的射电望远镜能够接收到来自外太空的搭载广播或通讯信号的电磁波,就能找到地外文明的所在。”
朱进透露,今年美国宇航局宣布,“开普勒”天文望远镜经过一年的观察,在太阳系外找到了1200颗行星,其中54颗有存在液态水的可能,也就是说,这54颗行星上有可能有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