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忙着买信息抢生源的学校,更应反思自己的“内功修炼”
高考结束不久,在网上已经有人售卖2011年高考学生名单,其中北京考生7万名,个人信息售价千余元。山东也有部分学生的信息在网上被人打包出售。
考生信息的大面积流出和被非法贩卖,让人们对高考管理、监控体系的严密性心存忧虑。正如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的负责人分析,多半因为“内部出了蛀虫”。毫无疑问,当前应紧急行动起来,尽快挖出“蛀虫”,筑牢制度防线,坚决捍卫高考不被腐败侵蚀,确保公正。
分析考生信息潜在购买者的组成,一个现象需要高度重视。从现实来看,除了以往的高考复读培训机构,以及各种以学生为对象的高端学习用品和保健品商家,还有一个重要群体——那些为招不到学生而发愁的大学,尤其是民办高校。
这反映出当前教育发展的阶段性问题。因为人口自然变动以及高等教育投入收益恶化、低龄留学人数蹿高等带来的生源数量下降,正在为社会所关注。今年全国高考报名总数约933万人,比2008年减少了约120万人,很多省份都创了历史新低。生源下降,实力雄厚的名牌大学虽受影响较少,尚须使出提高奖学金、加大招生宣传等举措来吸引眼球;普通高校更是直接感受到了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陡然转变,惶然不能适应。危机最甚的,当属那些民办高校和高职院校,为了夺取生源,通过半明半暗的手段提早获取考生名单者有之,收买中学班主任或校长“推荐”学生者有之,聘用社会机构不惜虚假承诺或广告招徕生源者有之……种种“拉客”、“倒卖”的生意手段,都已用上。
从这个角度打量“倒卖”事件,就会看到一个监督机制不太健全、风气有些混浊的教育产业,面对危机和办学环境急转,正在做出种种符合市场现状却不够健康的应对,是市场竞争的应急反应。但这样的反应却只是一种“条件反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难以促使高校把功夫下在教育质量、教育服务的竞争上来。
那些忙着“不择手段”抢生源的高校,其实更应反思自己的“内功修炼”:专业设置是否与市场需求脱节?培养目标、课程教材、教育方法是否做到了与时俱进?“实践操作薄弱”甚至“教育内容空白化”等痼疾在何种程度上被克服?
许多改革和变化都是综合工程。教育管理部门在面对“生源下降”的变化时,需要未雨绸缪。一方面需要管好办学者,身正为范,遵章守纪,不要做倒卖学生信息牟利的“好生意”,切断非法的招生利益链;另一方面,更要清醒意识到,应当利用生源下降的自然契机,加快调整教育发展格局,加快教育改革试验,避免生源下降带来的“高校生存危机”,从而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和水平提高。
在这个意义上,高考生源减少,既是挑战、压力,更是契机、动力。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