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
公共资源配置应顺应人户分离趋势
“人户分离是北京公共服务资源不均衡的直接体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段成荣教授认为,北京城市规划要顺应人户分离人口大量增加的现实,改变按户籍人口分布分配公共服务资源的方式。
从北京人户分离人口的分布看,绝大部分跨区县的人户分离人口,户口登记地在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但离开多年后仍不愿意变更户籍所在地,正是因为这四个区域集中了北京大量优质教育资源和医疗卫生资源,尤其为了子女上学,大批实际搬迁到城市近郊居住的市民,更不肯放弃原来街区的户籍。
“为了减轻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压力,越来越多的市民搬迁到了相对较远的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政府部门应该同样满足他们的需求,将优质教育资源、大型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向这些地区倾斜,让搬迁居民没有后顾之忧,也只有这样才能继续完成核心区人口疏导的目标。”段成荣建议。
他同时提出,北京产业转移、商业布局等规划也应向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倾斜,让居民能就近择业、就近购物、就近享受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这些措施在减轻北京人户分离压力的同时,对缓解交通拥堵也会成效显著。(记者涂露芳/来源:北京日报)
相关新闻:
北京市人口红利期仍将延续
外来人口贡献不小
201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的年龄结构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特点,表明北京市劳动力资源丰富,处于“人口红利”的黄金时期。
本市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受外来人口流入影响较大,常住外来人口的年龄集中在20至39岁,这部分人口占外来人口的62.8%,其中25至29岁组占19.1%。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的年龄中位数(注:一列数从小到大排列后,中间的那个数)为35.7岁,常住户籍人口的年龄中位数为41.5岁,常住外来人口的年龄中位数为29.6岁。外来人口的大量流入是本市常住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重要原因,随着外来人口的不断流入,“两头小、中间大”的年龄结构特征仍将继续持续一段时期。
北京城市发展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明显优于首都功能核心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总抚养比为25.2%,老年抚养比为15.7%,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生态涵养发展区总抚养比为26.6%,少儿抚养比为13.9%,老年抚养比为12.7%,表明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劳动力人口向城区流动,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也超过全市的平均水平。
201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中,0至14岁的少儿人口为168.7万人,占8.6%,15至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为1621.6万人,占82.7%,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70.9万人,占8.7%。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少儿人口比重下降5个百分点;老龄人口比重微增0.3个百分点;15至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上升4.7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进程减缓。
去年,本市常住人口的总抚养比为20.9%,其中,少儿抚养比为10.4%,老年抚养比为10.5%,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总抚养比下降了7.3个百分点,主要是少儿抚养比下降了7个百分点。虽然老年人口抚养比下降了0.3个百分点,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已达到170.9万人,老年人口问题仍然值得关注。
近半人口住在朝阳海淀丰台
人口密度西城最高延庆最低
2000年以来,本市人口地区分布呈现出由首都功能核心区向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扩散的态势。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北京城市功能拓展区人口最多,为955.4万人,占48.7%;城市发展新区次之,为603.2万人,占30.8%;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为216.2万人,占11%;生态涵养发展区人口最少,为186.4万人,占9.5%。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集中了全市79.5%的常住人口。
16个区县中,朝阳区人口最多,为354.5万人,其次是海淀区和丰台区,分别为328.1万人和211.2万人,这三个区集中了全市45.6%的人口。此外,昌平区、大兴区、西城区和通州区的常住人口总量也都突破百万。常住人口最少的区是门头沟区,只有29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