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勘探秦东陵意义
1、从勘探结果可以看出,秦东陵“一号陵园”既具有凤翔雍城秦公陵园有壕沟无陵墙的陵园特点,也有秦统一后直至汉代帝陵南北向长方形的形制特征。
2、秦东陵”一号陵园”在布局上,两个“亚”字形墓居中,小型陪葬墓分布于陵园壕沟内周围,陪葬坑除分布于主墓道夹角处外,大型陪葬坑分布于主墓的东西方向,而建筑基址基本分布于主墓的南北方向。
3、此次勘探中,虽经全面普探加多方重点探寻仍未发现类似于咸阳“周王陵”所勘探发现的双重壕沟、双重垣墙结构中的外垣墙、内壕沟、内垣墙(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咸阳“周王陵”考古调查、勘探简报》,《考古与文物》,2011年第1期。),这可能是与战国晚期正处于秦王陵不断发展变化和尚未最后定型阶段有关。
4、此次勘探发现的建筑基址中,位于主墓西北的一组建筑范围较大,中部虽经后期冲沟冲毁及后期农业生产破坏,但是,从勘探结果来看,其结构应为一处规模较大的建筑遗存,其结构可能与秦始皇帝陵园封土西北部发现的陵寝建筑遗址形制相同,可对文献记载的陵寝建筑补正,东汉蔡邕所著《独断》中说:“古不墓祭,至秦始皇出寝,起之于墓侧,汉因而不改,故今陵上称寝殿,有起居衣冠象生之备,皆古寝之意也”,可能代表了这种在帝王陵园中设陵寝建筑始于秦东陵“一号陵园”。
5、本次勘探发现的两座“亚”字形主墓葬形制结构、尺寸、陪葬坑数量、开口层位等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另从2010年11月,公安机关破获的秦东陵的盗墓团伙,从犯罪分子手中缴获的盗自秦东陵“一号陵园”M2的“高柄漆豆1件、残漆豆足座3件”判断,M2为秦昭襄王的陵墓,与司马迁《史记•秦本纪》中记载唐八子被追封为太后,“合其葬于先王(秦昭襄王)”相符合,我们推测,秦东陵“一号陵园”应为秦昭襄王和唐太后的“茞陵”。
6、勘探发现的陪葬墓中,陵园东北部有一座“甲”子型墓,且周围还有陪葬坑,可能为“一号陵园”的陪葬墓。
7、此次勘探结果补充了20世纪80年代秦东陵”一号陵园”考古工作的不足,也更正了学术界对秦东陵陵园范围、形制结构等方面的谬误。(记者 卢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