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灞河边折柳赠友,曾是千年前古人送别亲友离开长安时的独特方式。这一度消失的仪式,随着灞河环境的改善有望重现。
就在几年前,灞河、浐河所在的西安市东北郊,是几乎没有人愿意居住的区域。西安浐灞管委会副主任邢忠民说,过去这里存在着多种生态恶化问题:垃圾成山、沙坑遍布、污水横流。
为了改善这一区域的水生态系统,西安浐灞生态区启动了保护和修复工程。通过河道清淤、污染治理、湿地保持、生态景观建设等措施,这里95%以上的污水实现了集中处理,广运潭、桃花潭等大型湿地得到修复,新增湿地相当于800多个足球场的面积。
目前西安浐灞生态区的林地超过2000公顷,吸引了成群的鸟儿在此栖息,几年间这里的鸟类由120种增加到200种,野生植物由169种增加到210种,在这里消失了几十年的东方白鹳、黑鹳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再次出现。
邢忠民说,新增加的绿地、水面和湿地就像是这一区域的“人工肾”,几乎丧失的生态功能开始逐渐恢复。
西安是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也被认为是一座缺水的内陆城市。但在历史上,曾有浐河、灞河的8条河流或环绕、或穿行过这座城市。在唐朝时候,在灞河边上设有驿站,称作“灞亭”,人们在此处送客话别,并折下枝头柳枝相赠,以表达“留”意,并有诗人留下“杨柳含烟灞岸柳,年年攀折送行人”的诗句。
西安市对浐河和灞河的治理仅仅是个开始,在未来的5年到10年内,实施的“八水润西安”规划,通过解决水资源短缺、洪涝干旱、水污染等重大水问题,实现城市景观水循环,改善城市水景水质。
由水利部水资源管理中心总工程师田玉龙等专家组成的专家组,5日对西安浐灞生态区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作进行了技术预验收。专家认为,这一区域已经从一个生态重灾区建成为水生态景观优美、人居环境舒适的生态新区,为中国西部的水环境治理起到了示范作用。(记者 杨一苗)
实习编辑:范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