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场经济角度来看,拥有历史积淀的文物保护项目商业价值巨大,这就对当地政府提出更高要求。到底是经济开发重要还是文物保护重要。”高国希说。
专家在太湖文化论坛上指出,如何破解文物保护与商业开发的矛盾,解开“保”与“建”之间纠缠的“死结”,是中国文物保护领域亟需破解的难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家瑶认为,从理论上讲,虽然文物保护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但具体的管理者却不完全认可,缺乏相关的理念,成为文物保护的难题。
根据中国现行的文物保护法规定,在进行大型基本建设项目的时候,建设单位要事先会同主管部门“进行文物的调查或勘探工作”。
针对这一法律,中国各地也制定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实际执行中,一些明文的法律规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几乎沦为一纸空文。
高国希也表示,此类事件屡禁不止不排除某些官员的利益冲动,此外,相对于项目丰厚的利润来说,处罚力度不够是中国文物保护法律体系的漏洞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原所长刘魁立说,今后应在加快文物保护行业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取得突破,推动中国从文化遗产大国向文化遗产保护强国的历史性转变。
苏州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管理办公室主任龚平建议,文物保护工作应逐步在实践中形成政策性扶持与生产性保护相结合、项目性保护与生态性建设相结合的格局,处理好经济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
更多专家表示,“经济中心论”的价值取向是中国现阶段必须直面的现实,已经对文物保护造成不小的伤害,必须用强制力量彻底解除经济开发过程中对历史文物的破坏,这需要文物保护主管部门、规划建设部门和公安部门等多个政府机构的同心协力。
来源:新华网(记者 刘巍巍 孙彬 程静) 编辑:孙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