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13家公司拿到了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第三方支付许可证,而第二天就是国家规定的“最后期限”——在9月1日前未获得支付业务许可证的公司,将不得继续从事相关业务。
今年,共计40家企业拿到了“支付业务许可证”,过去一年申请许可证的共有197家公司,获得批准的比率只有25%。新近得到许可证的企业绝大多数属于中国银联、中国联通、银联商务有限公司和杭州银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只有那些注册资金在3000万元以上、营业时间至少两年的公司,才可能在信息科技安全评估中心得到央行授权的第三方支付网络系统安全认证。获得了相关认证后,企业在央行官方网站上进行公示,之后才能得到这张业务许可证。
在13家获批企业中,有7家获得了预付卡业务许可。相比五月份27家获批企业中仅8家获得预付卡业务来说,这个比例是上升的。上海得仕集团对于获得许可证显得很兴奋,相比之下,那些还在等待的公司则多了一份不安。
杉德巍康企业服务有限公司和百联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都是预付卡业务中有领导性地位的公司,而他们也还在等待央行的审核。一些隶属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同样没有获得审核。
但是杉德巍康公司的副总裁Chen Bing仍然觉得再过几个月,公司一定能得到这样执照。“这次获得审批的公司都是很早就申请的,有可能央行下发执照的时间和递交申请时间有关。此次获得审批的公司并不是预想中的大公司,这就说明只要公司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运行第三方支付业务,就能够获得执照。”
但是,也有公司需要根据政策做出业务调整。百联公司发行联华OK卡的业务已经持续多年,这些卡能在9000多个商业机构使用,但是从9月1日起,OK卡就只能在百联旗下的购物中心里使用,而不能在其他平台(如淘宝)使用。
易观国际的分析师Zhang Meng表示,“一卡多用”转变为“一卡一用”是第三方支付公司不得不采取的一种方法,否则央行有可能会出台更严厉的措施,使其业务范围更加缩小。
尽管百联还没有获得支付许可证,据上海青年报报道,百联已经投资一亿人民币在国家工商管理部门注册,此举对于获得许可证审批至关重要。根据央行去年9月1日出台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已经从事支付业务的非金融机构,应当在办法实施之日起1年内申请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逾期未取得的,不得继续从事支付业务。
截止到今年8月,还有131家公司在等待央行的许可证,其中包括39家上海公司。Zhang Meng说:“这131家公司大多是从事预付卡业务,而在5月拿到许可的27家公司大多是从事网上第三方交易的。”
杉德巍康公司今年五月获得了支付业务的执照,但是在其仍在官网上宣布会暂停新卡的销售业务。其内部消息透露:现有执照已经限制了其业务范围,公司目前还在申请其他执照,但是何时能重启发放业务仍然悬而未决。目前顾客使用该卡是不受限制的,新的措施只是规定了公司不能继续业务,但是没有限制消费者的使用权。然而顾客对于这项规定的却没有产生太大影响。
国泰资产管理公司的员工,24岁的Zhong Wenping说,她只在超市使用预付卡。“我自己从来没有买过这些卡,没有任何折扣,至于OK卡提供的会员积分,我从来也不用,太复杂了。” Zhang Meng觉得,政府出台管理第三方支付的措施可能可以解决一些长期问题,如现金储备率等问题。(记者 施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