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9时56分,上海市法官、检察官遴选(惩戒)委员会投票选出上海8家司法改革试点单位128名法官、37名检察官建议名单。经人大任命后,这些人将成为上海司法改革试点以来首批遴选晋升的法官、检察官。
首次遴选,15名专业委员除表决确认405名审判员、271名检察员纳入员额管理建议名单外,“重头戏”是听取被列为遴选候选人的首批152名助理审判员、44名助理检察员陈述答辩,按1.2∶1的差额选出建议名单。
昨天15时30分,徐汇区检察院未检科助理检察员康相鹏一走进遴选面试现场,就感受到“强大的气场”:四条长桌摆成“口”字形,三面各坐5名委员,每人面前堆着十几厘米高的材料。康相鹏独坐一面,陈述超过3分钟,背后工作人员将按铃提醒。
按原有模式,2009年进入检察院的康相鹏两年后可升任副科级,助理检察员满3年即转为检察员。但司法改革试点后,这些“顺理成章”都取消了:“改革的方向与法律人的理念一致,我充满期待。”
生于1980年、博士在读的康相鹏经历过不少考试,但司法改革试点以来一路“过关斩将”,让他“既熟悉又陌生”。
去年年底,他和试点检察院的报名者一起参加了首轮笔试。“没有范围,没有书目,没有经验借鉴,全靠业务积累。”在他看来,笔试难度不亚于司法考试,又有着明显不同,“有许多最新司法解释,还要论述依法治国等宏观时事。”
经过笔试、面试、民主测评、听取意见等环节,他的简历才和其他候选人一起,提前一周送到遴选委员手中。“遴选委员会主要从专业角度对候选人把关。”遴选委员会主任沈国明透露,业务能力是重要的标准。
让面试者用3分钟陈述一件最能反映自己水平的案件后,委员提出的问题有些“偏门”——康相鹏被问到“论文是否自写”、“如何看待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等。“面试者的陈述与提交材料很接近。”沈国明说,委员在互动中会对面试者有新的认识,“部分结果可能出乎面试者意料。”
首次遴选让委员们也有压力:“大家都很优秀,只能好中选优。”如果出现委员意见不统一的情况,将进行第二轮投票。但昨天首次遴选,15位委员仅用不到一小时即选出名单。
遴选制度在我国没有先例,但在国际上却不鲜见。沈国明说:“中国司法队伍素质在提高,已经具备职业化、专业化、精英化的条件。”
沈国明这两天一共工作了超过25小时。“今年是首次,进入常态化后不会这么累。随着司法改革试点全面铺开,方式今后可能还会调整。上海司法改革要为全国提供经验,必须非常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