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26日上午举行分组审议,不少代表都将话题聚焦在如何破解上海养老难题上,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
做好医养结合 提供养老差异化服务
来自闸北代表团的王芳代表提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谈到将要增加7000个养老床位,在我印象中,去年是提增加5000个床位,大约增了20%。但即使如此,不少老百姓还是反映养老床位紧张,进不去,一等就要等三年。”王芳代表指出,面对社区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的老人应该考虑提高差异化服务,对一些本身条件比较差的,比如失智、失能的老人等,可以优先进行照顾考虑,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服务。
来自闸北代表团的傅舒昆代表提出,在养老问题上,如何做好“医养结合”尤为重要,但在“医”这个问题上,不应让养老院去负责开设或者重新引进医疗团队,这样做投入大,监管困难。她建议可以让养老院与部分二级或者三级医院建立衔接,这种关系可以让医生负起责任,同时规避一些监管盲区,有效利用起退休医生这些资源。同时,目前的医院急诊室老人看病难,无床位,常常面临是走还是留的困局,如果可以做好养老院的“医养结合”,那可以更好地为老人铺好“后路”。
完善居家养老补贴 给予专业人才政策倾斜
无独有偶,在昨天下午的各代表团审议是政府工作报告时,也有不少代表就养老问题各抒己见。
在昨天黄浦区代表团审议中,马进代表说,上海于1979年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全市60岁以上的户籍人口有3876万人。他建议,要通过法律手段保障养老服务建设用地、资金和人员编制。完善老年护理人员职业培训与薪酬体系、加强志愿者队伍培养,促进形成“低龄老人”帮“高龄老人”、“健康者”帮“患病者”的互助氛围。
徐汇代表团昨天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审议时,卢威代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首先,上海市政府应考虑拨一部分专项基金;其次,上海市政府有关的优惠政策,向这些专业化的养老队伍倾斜;第三,建议市政府经过考核评定后,对养老服务人员户口、子女入学、保障房申请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
静安代表团的李葳萍代表提出,要加强对居家养老投入的政策研究,可以借鉴江苏等省市对居家养老的补贴政策,完善居家养老补贴机制;同时加强养老机构护理人员队伍建设,可以借鉴日本的例子,在卫校中加强养老服务专业培训,推动养老事业发展。
建立职业发展体系 鼓励开设老年医护专业
在今年人大代表的议案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关于破解养老难题的建议。
在上海不少养老院的护理人员和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大多是外来人口,缺乏专门知识和技能,成为制约养老发展的最大瓶颈。为此李敏代表提出建议,建立职业发展体系,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职业资格认证和培训体系,严格规定并执行老年医护人员执证上岗,完善职业资格认证和岗位教育培训制度。对养老服务人员家庭中有需求的老年人优先享受居家养老服务补贴或优惠,对从事养老服务的来沪人员在积分制上享受加分等。鼓励高校、大中专院校、职业院校开设老年医护专业,培养储备人才,逐步促进老年医护行业队伍专业化。
“医养结合”新模式的探索推进,有利于完善上海的养老服务体系。对此,李原代表建议完善相应的医保和新农合报销政策,对在养老机构实施医疗护理产生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应高于医疗机构,从而进一步优化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发展的软环境。同时完善现有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功能。养老院所的医疗服务可直接由医疗机构托管,为养老院内的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对于居家医养结合,以家庭医生制服务将居家养老与老年护理病床相衔接,为行动不便的居家老人提供定期上门诊疗。(王丽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