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1月20日消息:近日,上师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上了一堂公开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却引来了另一位语文特级教师、复旦附中黄玉峰的“吐槽”,两位特级教师关于经典阅读教学的争鸣,耐人寻味。
争议:《水浒传》还算不算经典
“余老师的这堂课,让我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杀人现场。”课后的讨论会上,黄玉峰老师毫不客气“开炮”。他认为,《水浒传》对学生来说并不是经典,不应该提供给学生阅读,“如果这样的作品还算经典,我们究竟要将学生带向哪里?”
黄玉峰问一名刚上完课的学生:“如果你处在林冲的境遇,该怎么办?”学生拍着桌子说:“也像林冲那样,杀尽贪官和丧尽天良的狐朋狗友。”黄老师拧起眉头说:“这难道是这堂思辨阅读课所要达到的效果?”在黄老师看来,有句老话“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不是没道理的,他宁可选择不教。黄老师扔下这么一块“砖头”,瞬时激起千层浪。
面对黄玉峰的“拍砖”,余党绪坐在一旁,笑眯眯解释:经典不仅关涉价值,也关涉事实。《水浒传》在文化观念和生命态度上的确存在问题,但凡有点法治常识的人,都不会无视其中的血腥和野蛮,“如果仅以作品所宣扬的观念尤其是某一个维度的观念作为标准,那么,几乎所有的经典都是值得怀疑的,那又如何教学生?”
沪上语文界有“南余北黄”之说,指的就是余党绪和黄玉峰,他们所在的学校一个位于上海南片,一个在北片,两人平日私交甚好。此番争鸣,更印证了那句话“君子和而不同”。这几个字就静静地张贴在上师大附中教学楼的走廊里。
焦点:带有糟粕的经典如何教
在余党绪看来,黄老师的想法多少有一些“教育者的理想主义”,“难道我们只给学生建构一个只有阳光、空气和水的温室,将雾霾、粉尘和垃圾都给清除掉?”余老师提出,纵然《水浒传》这样的经典也有很多糟粕,关键是老师正确引导。
这次公开课后,两位老师私底下进行了多次对话,最后在一个问题上达成统一:《水浒传》并不是教不教的问题,而是如何教的问题。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例,黄玉峰认为,老师要做的,并不是去和学生讨论谁是英雄、谁是好汉,然后赞美或贬抑,而应跳出来看,一个好人是怎样在不合理制度下,被逼无奈堕入社会深渊的。黄老师并不否认其在学术和文学审美方面的价值,“《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很多值得研究学习之处。比如语言描写,林冲性格发展变化,小说情节冲突的巧妙设置等。”
余党绪则认为,不能因为作品中的杀戮气,或是对人物无好感,就拒绝比较分析。讨论谁是英雄、谁是好汉,都是放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进行的“功课”。比如,可以思考林冲、武松等人物是如何转变的,当时社会是一个怎样的制度,老师不用刻意去回避作品中的暴戾之气等话题。
思考:怎样带着思辨阅读经典
交锋之后,总有反思。两位语文名师都提出:读书和学习,不管什么样的作品,都应该进行思辨阅读,培养理性精神。
黄玉峰建议,在读《水浒传》时,老师也可给学生开书单拓展阅读,比如读一读甘地和曼德拉的故事,让学生们知道这世上也有人是用非暴力的方式来反抗的,还有人甚至愿意宽容迫害自己的人,“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做任何事,并不是只要自认为结果和动机是正义的,就可以肆意地去伤害别人。”
两位老师认为,思辨阅读,批判性思维和反思很重要,不人云亦云,老师应该拓宽学生的视角,展现不同的思考。
余党绪一直主张学生读名著,并将名著阅读教学定位在“人生智慧的理性反思”上,“好的经典一定是人生的教科书,它所呈现的生命形式与人生内容,正是我们体悟生命、省察人生的‘镜子’。”让学生读《红与黑》,读出每个人都面临的“野心与尊严”的冲突问题;《三国演义》揭示了每个人都将面临的“功名与道义”的选择问题……学生在作品中找到了对话空间,找到了共鸣,也就找到了思考契机,名著的价值真正实现了。
真理越辩越明。这一次,两位语文名师的教学争鸣,或许能给语文教学带来回味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