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们要在公共场所看时间,除了自己的手机、手表,主要就是借助于地铁上、公交车站上的移动电视,市政协委员董亚明、胡钧却觉得,这样的公共空间总缺少了点文化底蕴。在近日举行的“关于设立更多街钟的建议”的提案办理协商会上,董亚明重申道:街钟不仅是显示时间的工具,更是装饰街道、在公共空间展现一座城市文化底蕴的载体。近日,这一提议得到了市规土局的重视和答复。
董亚明是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平时喜欢拍照片。“小时候,上海的标志性建筑是自鸣钟,一看海关大楼,就知道这绝对是上海,街钟不光是简单的城市摆设,更是体现了城市文化的底蕴。”
他认为,上海曾是一个“钟”的世界,在建筑物上设置时钟在上海有久远的历史。早在1853年,董家渡天主堂就设置了上海第一只建筑自鸣钟。上世纪90年代初,一些道路两侧也曾有街钟,但维护不便、时钟渐渐有了误差成了摆设而被拆除;而在建筑顶部设置的那些时钟随着楼越“长”越高,也逐渐消失了。
胡钧委员也提出,上海海关大楼是1893年建成、由英国建筑师设计的著名建筑,一个多世纪以来,它不仅成为上海地标性建筑而且为上海人民和游客显示时间,而如今站在上海繁华的市中心街道上,四下一望,很少能一眼就看到街钟。
针对委员的提议,市规土局总工程师俞斯佳表示,上海目前有个“公共文化季”,是将城市中改造、更新的公共项目设施向市民展览,展出中由市民投票,得票高的项目可以在上海各处落地开花,“也可以给艺术家、设计师出题,让他们在这些能够展现上海城市特色和文化的项目上放置时钟,既实用,又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