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体育的功勋人物,何振梁一生为中国与奥林匹克运动服务,身体力行发扬体育精神与价值,见证并推动中国体育的崛起,也架起中国与奥林匹克大家庭之间的桥梁。昨天下午,这位85岁的“奥运老人”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走完了自己的五环人生。
出生于无锡,9岁随家人迁往上海,21岁从上海震旦大学电机系毕业,后因学习法语被共青团中央选调到北京任外事翻译――人生的第一个四分之一,何振梁与体育并没有交集。
然而,1952年7月的一纸临时通知,改变了他的命运。当时,芬兰赫尔辛基正举办第十五届奥运会,中国首次受邀参与,何振梁作为翻译出席。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与体育和奥运结缘,他从此为之贡献了未来的全部岁月。
1993年9月23号,北京在申办2000年奥运会时,以两票之差负于悉尼,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这一结果时,所有中国人都经历了由喜转悲的心理过程。在电视机前,人们看到的何振梁依然面带着微笑,但回到宾馆后,他哭了。后来,何振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了当时的情形:
“是嚎啕大哭的,这在房间里面,我可以纵情的,或者把我心里压抑住的,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感情,全部释放出来。”
何振梁并没有因为这一次的失败而放弃申奥,1998年,中央批准北京申办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已经从国家体委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他闻讯后主动请缨。为了一张张宝贵的支持票,已过古稀之年的何振梁夫妇奔波在世界各地,拜访国际奥委会委员,从2001年2月起,五个月里他们有四个月在国外和旅途上度过,一共走了20多个国家。
2001年7月13号,何振梁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全会上为北京申奥所做的最后陈述只有短短的387字,但却打动了所有人的心:
“英语压混,播音员读:无论你们今天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将载入史册。但是只有一种决定可以创造历史。你们今天这个决定可以通过体育促进世界和中国友好相拥在一起,从而造福于全人类。如果你们把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荣誉授予北京,我可以向你们保证,亲爱的同事们,7年后的北京,将让你们为今天的决定而自豪。”
两次申奥,泪水从苦到甜,何振梁功不可没。可这位“申奥功臣”却说:“申奥成功不是一个人的胜利。它属于所有参与这项工作的人,属于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何振梁曾两次被德国《国际体育通讯社》评选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领导人之一。不过,因为身体原因,从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后,他就逐渐淡出大众视野。但是在曾经与他接触过的人心中,这位平和宽厚博学的长者还是留下深刻印记。来听五星体育广播记者张亦莹的报道。
作为第一位进入国际奥委会这个国际组织的中国人,何振梁要维护国家的利益,也要遵循奥林匹克宪章。对于规则,他有超乎同时代其他人的了解,也能通过自己的高情商,尽力两全。追随何老25年的助手、北京奥林匹克俱乐部总经理王奇介绍:
“又坚持原则又幽默处理。希腊申办的时候给他红包,机票报销,他说国际奥委会已经给我出了机票了,这个钱还是给人退回去。所以国际奥委会说他是一个‘不可能拉拢’的人。但是他在做人情方面也在努力,北京申办时国际奥委会经常来中国考察,他经常带着老伴儿,梁阿姨就给每个委员都拍照片,洗完了做成一本一本的相册,送给委员,还加上一句:‘如果08年申办成功,欢迎你们再来。’”
当然,何振梁最大的贡献,是在国际体育组织中,发出了中国的声音。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奥委会条线记者彭延媛认为,流利的英法双语表达、儒雅亲切的人格魅力和高屋建瓴的思想格局,造就了这位杰出的体育外交家:
“国际奥委会委员是代表个人来发挥作用的,何振梁建立了非常好的口碑,非常受人尊敬,大家对他没二话。这种形象帮助中国在奥林匹克道路上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梦想,包括中国恢复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包括“中华台北模式”的创立、包括北京成功申办奥运会的过程,当中都有何老点点滴滴非常细致的努力。我印象最深他说我们不能满足于在国际奥林匹克中有一个位置,我们还要制定规则。他做到了。”
完成北京申奥的心愿和使命后,何振梁本可安心颐养天年。但南京提出申办青奥会,让老人毫不犹豫地再次带病出山。2010年初,作为三位申奥陈述人之一,步入耄耋的何振梁又一次为中国赢得来自世界的掌声。事后人们才从他人口中得知,就在为南京拉票的前一天,何老还在做着透析。
“奥运老人”的人生走到了终点,而他毕生奉献的奥林匹克事业已在中国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