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又是“液氨”?
今年6月,吉林一禽业公司的特大事故也是由于液氨泄漏引发爆炸,夺去百余人性命。不到3个月,这个“罪魁祸首”再酿惨剧。
上海市安监局危化处处长熊伟国介绍,氨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为运输及储存便利,通常将气态的氨气通过加压或冷却得到液态氨。液氨在工业上应用广泛,可起杀菌和降温制冷作用。由于液氨具有腐蚀性且容易挥发,所以其化学事故的发生率较高。急性吸入氨中毒的发生,多由意外事故如管道破裂、阀门爆裂等造成。严重吸入中毒可造成气管阻塞,引起窒息。
为何那么危险的东西为冷藏业常用?华东理工大学危险化学物质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中心副主任修光利说,因为效果好,污染小,且价格相对低廉。
据了解,液氨目前每吨大约不过2000元,在工业上使用效果也很好。不仅国内,国外也同样使用得很普遍。人们熟知的氟利昂,因影响大气环境,对臭氧层有破坏,成本也高,而且在安全性上也有难题,反而难以替代液氨。
“但是液氨在设备建设、生产、管理上必须严格按照规定。”修光利说。
上海市质监局今年6月还印发《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集中开展特种设备安全大检查的通知》,检查重点中突出氨制冷企业(重点是肉类、水产、蔬菜等食品加工储存场所)的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重点检查液氨装置内高压部分是否有安全隐患。
一位在上海从事液氨阀销售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现在常用的阀门和管道在技术上已经较先进,一般使用单位都“双保险”:报警设备负责自动关阀;值班室派人手动操作。“但再好的设备都抵不过科学周到的管理。”
相关专家认为,施工和员工培训两个环节往往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据事故现场处置人员说,这家冷藏企业的冷库是2008年建造的,使用时间不长,但液氨管路系统管帽为何会脱落,是材质问题、施工问题还是使用上、管理上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调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