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神舟飞船返回舱的小窗口,舱内航天员座椅等原物尽收眼底。昨天,“圆梦九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壮丽航程”专题展览在钱学森图书馆预展,镇“展”之宝——神舟四号返回舱等珍贵实物登场,见证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20周年。周六正式开展时,首飞航天员杨利伟将为学生观众现场讲解。
1992年9月21日,中国作出载人航天战略决策,代号“921工程”。至今,我国先后9次成功发射神舟系列飞船。在杨利伟搭载神舟五号飞船首次飞天之前,我国已进行4次无人航天飞行试验,神舟四号就是五号的“样板房”。
此次,神四返回舱按其落地姿态展示,上方还垂着鱼鳞状的巨大彩色降落伞。它高过2米、重约1吨,身形壮实却外表斑驳,透露着从九霄云外高速冲过大气层时经过了怎样的“千锤百炼”,忠实记录着归途之艰。
据介绍,神四曾按与载人完全相同的标准和要求,绕地球飞行6天多、百余圈,其配置、功能及技术状态与神五载人飞船几乎相同。
展览上一些图文原件同样述说着公众并不详知的航天故事,许多都与钱学森有关。展厅里一幅幅照片显示,我国每位航天员乘坐飞船返回地球后,都会上门看望钱老,从杨利伟、费俊龙到聂海胜皆是如此。不过展览也透露,我国“863计划”论证小组曾认为“航天飞机方案”优于“飞船方案”,理由是前者起点更高。但征求钱学森意见时,他写了10个字“应将飞船方案也报中央”。他认为,载人航天论证不能局限于技术优劣,眼光要长远一些,考虑世界政治以及下世纪发展趋势。如今,世界上最后一架航天飞机确已退役,而神舟家族已延伸出近10个成员。
这次展览对公众免费开放,入口位于上海交大徐汇校区华山路一侧,将持续至12月26日。(徐瑞哲)
实习编辑:范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