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市民特地怀旧探营
昨日,在文化广场陕西南路门口,记者偶遇一位文化广场的老粉丝。今年50多岁的刘阿姨从小在建国西路长大,听说改建后的广场即将迎客,特地前来看看。“三年多没经过这里,这次就是特地来看看新的文化广场什么样子。”刘阿姨回忆道,“我记得还没有那么多证券交易网点的时候,市民都聚到这里炒股,后来又变成了花市,不过之后这些花铺都搬到曹家渡了。”
走在复兴中路上,刘阿姨指着文化广场的南门说:“这里原来有很多小龙虾店,生意很好,还有陕西南路上,三年多前小店还是零零碎碎的,现在花店、卖衣服、卖小玩意儿的多了起来。”但记者看到,茂名南路上的酒吧与餐饮数量并不多,仅有几家披萨店、酒吧、摩洛哥餐厅。
“文化广场有着很深厚的历史,知名度很高,是老上海一个地标,改建后,如果能将文化和商业结合,完全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文化与时尚的新地标。”上海市商业中心首席研究员齐晓斋认为。
不为人知多个第一
说起‘跑马场’,大家都知道是人民广场,但‘跑狗场’大家都不知道了,在当时也是声名显赫的大赌场。”原卢湾区文化部门工作人员说,逸园就是后来文化广场的前身。1928年,一个名叫邵禄的法国商人,在法租界的这个地块上,开办了逸园跑狗场。
在老上海的记忆中,文化广场更富有政治色彩。1949年12月5日,上海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就在逸园举行。解放初期,由于逸园场地大,地处市中心,交通也便利,很多群众性的政治集会都放在逸园召开。
2005年10月,原上海文化广场里的老旧建筑被拆除改建,“精文花市”关闭。在绝大多数市民的印象里,文化广场似乎就是市场里300多家全体搬迁的花铺。实际上,历经83年沧桑变化,文化广场几经浮浮沉沉,记者在采访中惊奇地发现它囊括了上海滩曾经的多项第一:
它曾是全上海最大的舞台。1952年4月,经陈毅市长批准,逸园改建成能容纳一万五千人的大会场,新建了1000多平方米的全上海最大的舞台,正式命名为“文化广场”。当时上海人口总数600多万。文化广场每次开会或演出座无虚席,全上海差不多每四百人中,就会有一人来到文化广场。
它拥有全上海最大的屋顶。1969年,原文化广场因火灾付之一炬。上海的科技人员和建筑工人,凭借重建的机会希望创造一个国内很特别的、功能比较先进的建筑,提出换一种新的结构形式,中间的柱子全不要把它放到两边去,变成一个大空间。五千多平方米,网架整体吊装,吊在高空,然后平移放在两边的柱子上面。当时这种施工技术,在全国史无前例。1970年10月,重建的文化广场中间,不用一根落地立柱照样擎起了上海最大的屋顶。观众座位从15000个,压缩到了12000多个。
“文化广场最显著的特征,一是大,二是简朴,三是多功能。在上海市民中,很少有人不知道文化广场的。”文化广场相关负责人说,文化广场曾成为上海最大的电影院、率先引进大型歌剧《卖花姑娘》。
可惜复建后的文化广场由于没有空调逐渐冷落,1992年的夏天,文化广场突然热闹起来,人们蜂拥而至不是来看演出的,而是来炒股的,那时的文化广场成为上海临时的也是最大的证券交易市场。
“当年上演的《卖花姑娘》和后来建成的上海最大的卖花市场,成为了一大巧合。1997年精文花市开进文化广场,这个花市不但是上海,在全国都小有名气。文化广场的不断转型,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物质生活富裕起来的上海人,对生活有了更多的向往和诉求。”乐胜利说。文化广场的神奇经历如今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但历史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如今文化广场重归文化,将成为上海文化大都市里的又一个市民文化中心。 记者从文化广场管理部门了解到,开放后的文化广场附近将竖立起各类纪念雕塑,纪念此前不为人知的故事。(王楠 滕芙勤)
来源:新闻晚报 编辑:吴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