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所以嘲笑食堂、吐槽食堂、怀念食堂,固然因为它的性价比和奇葩创造力,更深层次上则是在怀念一种集体主义的精神寄托,我们始终喜欢的是喧哗鼎沸、热热闹闹的“大锅饭”.
济南高校“搜食”记
先用机器压制面饼,然后将淡黄色的面皮铺在醇香浓厚的肉酱上,再淋上鲜香美味的白奶油酱,最后铺好满满一层马苏里拉奶酪。入烤箱烘培,当浓郁香味散发,一份工序严苛的意大利千层面做好了。
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的一多餐厅,意大利千层面供不应求。同样出名的还有“漂泊鱿鱼”、“秋天的茄子”和芝士蛋糕等。
不久前,一则《山大食堂逆天美食》的网帖得到众多响应,因为分布广受众多,食堂菜俨然发展成中国第九大菜系。实际上,如今的食堂菜可不再是“肉少油少”的代表,许多食堂的招牌菜拿出来能让吃货颤抖,更能成为最鲜明诱人的招生广告。
山东大学洪楼校区第九餐厅二楼风味餐厅今年九月刚刚开业,白色桌子配薰衣草软椅的装修风格使它看起来像路边的简餐厅。这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大锅菜,主营各类风味小吃,大厅一角还特意开辟西餐区,大厨从某酒店西餐厅跳槽过来做鳕鱼堡、披萨和意面,颇有点大道至简的味道。
记者将各个窗口的近十种餐品摆了一桌,只花了八十元。韩国拌饭最受欢迎,砂锅将米饭熥出轻微锅巴,牛肉和蔬菜分量很足,又浇上浓浓芝士,大肆搅拌后,芝士甜与米香混合出直冲脑门的味道,桌上人食指大动,很快就将其一扫而光。在山艺学校食堂三楼佰合餐厅,麻辣香锅味道很纯正,单价18元的牛排饭每天能卖出近千份。
据泉润佰合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高部长介绍,近来公司旗下餐厅一直走风味路线,将全国各地受欢迎的小吃引进到学校食堂。
“每个学校的就餐模式不同,山大多学霸,就餐时间短且集中,山艺学生时间自由,就餐也不分阶段。”高部长希望能够引导一种新的消费模式,比如山大风味餐厅属于全天候开放,既提供丰富的中晚餐,也提供下午茶和宵夜。后期他们还计划引进社团活动或“夜读时间”等,希望食堂能提供与创业咖啡类似的氛围。
食堂千年:
从消灭家庭到创新“食验场”
据《三国志·魏志》记载,汉末张鲁所行的“五斗米道”中有“置义舍”、“置义米肉”、“不置长吏,皆以祭酒为治”“各领部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等做法。
而“公共食堂”的概念在1845年由恩格斯提出,他认为公共食堂能够消除家庭单位产生的资源浪费,三分之二的人能从做饭的困境中解放出来,而其余的三分之一能够成为术业有专攻的食堂师傅。
恩格斯的理论在1950年代被中国引用,“公共食堂”也被当做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途径兴办起来,此后“消灭家庭”的大锅饭在中国大地保持了近两年时间,一场集体主义的生活方式革命由此产生。
及至现代,食堂变成 “设于机关、学校、厂矿等企事业单位、为供应其内部职工、学生等就餐的非盈利性场所”(据《现代汉语词典》释义),这里方便快捷,定价大众化,即使天天光顾,普罗大众也消费得起。
特别是高校食堂,既是智慧和创造力的集聚地,也是美食创新的试验场,更是黑暗料理的诞生地:“漂泊鱿鱼”和菠萝饭是不同食材的空前融合,“荔枝炒肉”与“月饼辣椒”何尝不是营养学搭配的理念创新呢?
我们为什么怀念学校食堂?
在中国,独自进食的美学悲剧性往往意味着“敷衍了事和随便吃点儿”.中餐具有一种集体主义品质,无论是明火或暗火的炊具,无论是本质上还是设计上,都不能顺利炮制出仅供一人享用的米饭。
而单独进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个人与社会暂时隔绝的处境。
敦煌社邑文书显示,一个人申请加入某社团,条件就是请大伙撮一顿。伯二四九投社人马丑儿状:“鸳鸯失伴,一只孤飞。今见贵社斋集,意乐投入……入社筵局,续当排备。伏乞三官众社等乞此收名入案。不敢不申,伏请处分。”成为会员后所须履行的义务,大部分皆是饭局,无故缺席者受罚,至于罚则,就是请大伙再撮一顿。
聚众吃喝不是存心敲竹杠,也不是为了解馋,是“接纳某人成为一个群体的进入仪式。中国人的社会中,人必须藉着饮食与他人沟通,与社会上人形成生命共同体之感受。饮食不是手段、工具或过程,它就是社会”.
食堂是为人们提供了“飨聚”的好去处。
这里食物款式多,既有中式酒楼供应的肉类、海鲜,又有西餐厅售卖的汉堡、披萨,还有煲仔饭、煎炸小食、明炉小炒等传统大排档,你可以每日光顾,与朋友讨论时事,或者冷看人生百态。即便没有同伴,整座食堂捧着碗吃饭的人都是与君同在的吃友。
美食家蔡澜曾经称茶餐厅是香港人的“大众食堂”,是“城市中的祠堂”.而我们怀念食堂的意义即在于此,我们吃的更多是记忆,是精神寄托,是文化,中国人的人心人情里,我们始终喜欢喧哗鼎沸、热热闹闹的“大锅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