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劳务公司不过是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实质上从事的多是些劳务中介工作,完全背离了国家对劳务公司的有关规定。一旦发生争议后关门走人,到其他地方注册个新公司就可以继续干。”李强说,他接触的劳务公司,多是这样的“甩手掌柜”角色。
遏制层层转包难在哪
“建筑市场层层转包、层层扒皮是公开的秘密,有些工程甚至经过四次转包、五次转包,三转转到我们手里就不错了。”赵雪珍从事建筑行业几十年,深谙行业规则。
为何存在层层转包现象?建筑公司相关负责人解释:“建筑业比较特殊,有活时就需要大量工人,没活时我们又没有能力养活这么多工人。因此,承包到工程后,只能临时找劳务公司帮助找工人。可现在的劳务公司多是些空壳公司。”
建筑公司不愿意养活这么多工人,也害怕承担工人工伤赔偿等风险,有活时就临时招工。根据相关规定,这些建筑公司只能将劳务承包给有资质的劳务公司,而目前的劳务公司市场又比较混乱,给层层转包留下了“伏笔”。
赵雪珍介绍,小包工头没有能力直接揽到工程,只能到大包工头那里承接点活干;大包工头有能力承接工程,却不屑于再亲自干工程,或者是没有能力自己干,就将工程再分包出去,自己拿工程差价。其中可能会通过劳务公司的形式转包,很多只是幌子。但从利润上讲,由于层层转包,建筑公司拿大头,大包工头拿一部分,到了小包工头和工人这里,连最基本的工资都无法保证了。
那么,如何能减少中间环节,打破建筑业层层转包的“惯例”?李强分析说,国家规定由劳务公司来承揽劳务工程,初衷就是为了抑制层层转包的做法。但从目前来看,劳务公司又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再者,由于建筑业利润丰厚,干活的不能直接揽活,揽活的不愿意自己干只希望利润“扒皮”,导致打破既有的利益格局十分困难,一定程度上将旨在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法律法规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