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辛庄,因有迄今为止发现的在山东省内最大的商代文化遗址闻名于世,而更让大辛庄人倍感自豪的是,建国以来毛泽东主席在一年内两次亲临大辛庄视察。在这个古代遗址、伟人足迹和现代文明交织的地方,大辛庄也散发出了自身独特的魅力。
一直在场,从未爽约
大辛庄遗址最早为世人所知,时间应该回溯到1935年,一位中文名字叫做林仰山(F.S.Drake)的英国人有幸和大辛庄遗址结缘。
作为当时齐鲁大学的一名外籍学者,林仰山出生并生活在山东,直到上小学后才回到英国,待学成之后再次回到山东,并在齐鲁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在这段时间中,对于中国古代文明情有独钟的他,不止一次地沿着胶济沿线作考古调查。对于大辛庄遗址的考古成果林仰山曾发表过两次专门报告,这些论述从现在的角度来看也属专业水准,并且他认为大辛庄遗址是和安阳小屯殷墟商代文化处在同一个阶段,在当时来说这已经是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位。
对于林仰山的发现,当时国内学者很快有了反馈,并将他的论述翻译成中文。但由于抗战爆发,对于大辛庄遗址的关注逐渐停滞。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又对遗址进行了数次科学、系列的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堪称奇迹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2010年大辛庄遗址考古发掘领队方辉说,大辛庄遗址的发掘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随着了解的深入,遗址的地位才逐渐地得到肯定。之所以能够入选2010年十大考古发现,与之前的几次发掘成果密不可分。
对于大辛庄遗址而言,甲骨文的发现绝对是一个奇迹。
大辛庄作为在商代都城以外唯一一处出土甲骨文的遗址,意义非凡。以往一般认为,在商代,只有王室成员和都城的高等贵族才有使用文字的权利。大辛庄的发现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文字可能在地方的高层贵族同样允许使用,但可能受到严格的限制。从这个意义上讲,大辛庄遗址的等级相当高。
大辛庄出土的甲骨经过拼合之后,总共有4片,其中一片最大的,有34个字,几乎是一个龟腹甲的2/3。记载内容是卜辞,即为占卜留下的一个记录,并且提到了三种不同的祭祀方式。
方辉说,从中可看出当地贵族的祭祀对象并非商王的祖先,而是对自己祖先的一个祭祀。
“这种情况在商代殷墟也发现过,有专家认为这是‘非王卜辞’,或者叫‘子卜辞’,我们认为这应该就是商代贵族祭祀的一个遗留。大辛庄卜辞已经成为一个专有名词,它的意义和商王朝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说明当地的贵族也有他们自己的祭祀方式。此外,在字形和字体没有很大的区别,和殷墟是一个系统,说明这还是商文化的一部分。”方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