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记者从成都市新闻办获悉,成都市日前出台了《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加快建成农村全面小康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根据该《意见》,成都确立了“两个倍增、两个率先”的目标,即到2017年,实现农业高端产业倍增、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率先实现农村全面小康。
成都是全国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中唯一整体推进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该《意见》的出台,意味着成都都市现代农业将迎来一次大发展的新机遇。
设立农业基础设施专项资金
今年起,成都市财政将设立农业基础设施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农村道路、水利设施、公共设施建设等农业基础设施等公益性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创造条件。
今后每年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的资金将确保足额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今后地方水利基金的使用也要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纳入统筹考虑。
未来5年内,成都还将实施水源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农民新村饮水工程等五大工程,新改建灌区支斗渠800公里,配套完善末级渠系5000公里,建成龙泉山脉“百湖工程”。
大力推广物联网技术信息化示范基地将超50个
近期,成都将围绕推进农业信息发布及时化、农业生产智能化、农产品营销网络化、农业管理信息化,加快促进物联网技术在都市现代农业中的推广运用。力争用5年时间,培育50家以上农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单位),建成50个以上基于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
在扶持政策方面,成都对确定为国家和省市级的农业信息化示范性项目中的生产设施信息化建设部分,将由市财政分别给予二圈层20%、三圈层30%的一次性补助;对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投资建设生产智能化控制管理中心,将由市财政分别给予二圈层50%、三圈层80%的一次性补助。
重点培育家庭农场和农业职业经理人
《意见》将家庭农场和农业职业经理人作为新型经营主体的重要培育对象,提出了具体的扶持和培育目标:新发展家庭农场200家,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1万名。
截至今年6月底,成都市共有家庭农场833家,其中工商注册登记57家,力争到今年年底规范提升160家,再新发展40家。
成都市创新性地开展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培养工作,主要是为了有效解决“谁来种田”、“谁来种粮”、“谁来服务”等现实问题,特别是针对土地股份合作社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缺乏经营管理人才的问题。
在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方面,成都市还从产业支持、农机补贴、科技扶持、劳动保障、金融支持等方面明确了对农业职业经理人的扶持政策,特别是对农业职业经理人领办、新办生产基地给予特殊的补贴政策支持,同时支持农业职业经理人以个体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对个人按缴费基数应缴的20%缴费费率,由财政补贴12%,个人仅缴8%。
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系统
据了解,彭州今年进行试点的溯源信息系统已基本建成并投入运行,有效地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成都还将逐步在市级创建蔬菜、食用菌、生猪等质量安全追溯信息标准体系,为社会公众提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查询和质量追溯服务。
同时,在深入实施“米袋子”、“菜篮子”工程方面,将重点抓好580万亩基本农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强化36万亩常年基本菜地的建设保护。
打造高端农业产业
成都将打造千亿产值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百亿现代种业产业和百亿绿色有机农业。特别是在现代种业方面,将新发展种业基地20万亩,新改建工厂化制种育苗中心10个、种畜禽场10个。
目前,成都已在邛崃、崇州等区(市)县集中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杂交水稻种子出口备案基地和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核心基地,基地面积达9.5万亩,全年生产杂交水稻种子2100万公斤;在新津、青白江区建成了西南最大的玉米全程机械化外销制种基地,面积1.2万亩,全年生产杂交玉米种子400万公斤。
此外,还计划在五年内培育1-2个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并兼具雅南猪、成华猪和外血猪优势的黑猪配套品系,打造5个具有地方特色获得地理标志的畜产品品牌。
农民不能增收 “一把手”负责
成都市一直把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核心目标。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了11501元。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8150元,同比增长11.8%。
为实现农民增收目标,成都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将强化对区(市)县贯彻落实农民增收工作区(市)县委书记和区(市)县长负责制的督促检查,对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工作不落实的区(市)县要进行通报。
成都市农委副主任潘斌表示,成都市还将陆续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创造公平竞争、开放包容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机遇和市场环境,促进都市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充分激发都市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创造活力和巨大潜力,切实增强成都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建成农村全面小康社会。
(记者 李渝 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