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治灾
千人会战,制服“庞然大物”
5月20日,天气晴,宝兴县城背后的一片山体上正紧张施工。“现场有60多辆大型施工机械、147名专业工程人员,每天需要150吨水泥,每天的浇筑量有400-500立方米。”负责现场施工的省国土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位于宝兴县城后山的冷木沟已先后发生过4次较大规模泥石流灾害。目前,冷木沟可能参与泥石流的物源量已超过300万立方米,冷木沟沟道下方就是县城,一旦泥石流堵塞河道,将产生破坏力极大的“堵溃”效应。“使绊子”,“增底子”,“开口子”——这是工程人员发明的冷木沟对策。“使绊子”,是在沟的上游和中游建立多条拦挡坝;“增底子”,是在靠近沟口和县城1.5公里的沟段内,采取固底和构筑防冲肋坎的办法,降低原有坡度;“开口子”,是在沟口拓宽泥石流下泄通道。目前,工程施工人员正“三招并举”,全面推进工程建设。
这仅是芦山震后12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应急治理工程的一个现场。在前期已经启动200余处中小型地质灾害应急排危除险工作的基础上,当前12处地质灾害“庞然大物”的治理工作正加速推进。
治灾也少不了科技。目前冷木沟发生泥石流的降雨条件已从汶川震后的每小时降雨57毫米变成了41毫米。为及时掌控隐患动态,国内最先进的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预警系统已安置在冷木沟,这套预警系统中包含北斗系统、激光夜视、地声传感等诸多“神器”,其中“激光夜视远程监控系统”为国内首次使用。“全省正掀起千人会战,全力确保12处工程在主汛期来临前全面完成主体工程。”省国土厅副厅长徐志文介绍。
关键词·避灾
6级监测体系,构建群测群防体系
一个个隐匿于山林间的次生灾害隐患点危险不小。
应对次生灾害,不仅需要科技设备的“火眼金睛”,更需要“众目睽睽”。
群测群防的重点是发动群众。地震发生以来,省级财政已安排专项资金1.26亿元,建立了全省地质灾害专职监测补助机制,省、市、县、乡、村、社6级监测体系全面建成。截至目前,地震灾区发现的14322处隐患点都落实了专人24小时值守制度。
群测群防还需提升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近日,我省在宝兴县进行了冷木沟泥石流避险演练,仅仅10分钟,冷木沟街的300多位居民,就安全有序地撤到避险点。冷木沟街居民张德良说,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大家都知道怎么做、知道往哪儿跑。“灾后次生灾害的防范将贯穿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的全过程,这将是一场攻坚战和持久战。一切为了群众,也必须一切依靠群众。”杨冬生表示,震后我省地质灾害防范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除灾区地质灾害的防范外,一些在建水利水电、交通能源重大项目的地质灾害防治督查工作也在全面推进。(许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