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网以专题的形式,全景报道了成都正着力打造“宜人之都”的美好愿景,让大家看到了一座城市对发展最高境界永不懈怠的追求和努力。
说起成都,外地人总会说,这是一座舒适、休闲的城市、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
一座好的城市,不管它是否贴上了“大都市”、“现代化”或“国际化”的标签,也不论是这个“中心”还是那个“中心”,首先它应当也必须是宜居、和谐,具有独特的文化气质和创造活力的聚居地,因此,“宜人”是对一座城市的最高评价,也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
成都在加快推进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中,提出了建设“宜人之都”的战略目标,全面部署了今后一个时期成都“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重大工作,着力塑造现代化的城市形态、高端化的城市业态、特色化的城市文态和优美化的城市生态,表达了这座城市的美好愿景,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这一理念,全社会的发展价值观和城市决策者的施政理念都在升华。
今天的成都,站在先人奠定的基础上,更加坚定了城市的追求——将带着全体市民的美好愿景,迈向“宜人之都”。
打造一个宜人的成都,需要从哪些方面努力?或者说,宜人的内涵可以客观反映在哪些方面?笔者认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繁荣多元、良好的社会治理、和谐的生态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宜人城市”的必要前提。如果一个城市的居民普遍收入不高,增幅不足,那么即使这座城市环境再优美、文化生活再丰富,我们也很难说这座城市“宜人”。今年上半年,成都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与转移性收入增幅分别为16.6%和7.6%。经营性净收入增长36.8%,财产性收入增长10.8%。应该说,成都居民收入虽比不上沿海,但亦处于一个较快增长的态势之中。成都市委提出的“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发展定位,以及“交通先行、产业倍增、立城优城、三圈一体、全域开放”五大兴市战略,将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居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保障。
文化的繁荣多元是“宜人城市”的内在张力。实际上,成都已经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他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涵盖宝墩文化、金沙文化、道教文化、都江堰水文化、三国文化、川剧文化等等,不一而足。而且,成都同样在流行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人们提起成都,第一印象便是:这里有很多极具才华的歌手。传统的、现代的、本地的、外来的文化交融于此,也造就了成都相对包容的城市性格。“和谐包容”即是成都城市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社会治理是“宜人城市”的重要支撑。能否让一个市民直观地感受到城市的“宜人”?城市管理、政务服务、社区服务、志愿者服务、公益帮扶救助等“以人为本”的细节工作就显得尤为关键。近年来,成都在社会建设、社会管理方面着力创新,推出了一系列有效措施。譬如,成都市成华区最近就出台了系列文件,通过实施网格化管理,让各社区从“等客上门”变为“问需服务”,主动出击,及时将不和谐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又如,成都市民政局积极通过加强对民间公益组织的管理、培训,让它们成为了政府服务的重要补充。
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宜人城市”的必然追求。生态环境对一个城市的重要意义,笔者在此不必过多赘述。成都是在国内较早开展PM2.5检测,并将数据公布予众的城市。近年来,成都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战役中,着力对大气、水环境和噪声污染进行了整治。与此同时,还加强了对重要水源涵养区、生态湿地的保护。为了让全城生态环境更上一个层次,又提出了建设一个全长85公里、面积约130平方公里的环城湿地公园。这体现了成都致力于打造“宜人城市”的信心和决心。
以上四个方面,对成都来讲,既是打造“宜人之都”的努力方向,同时也是实现美好愿景的必经路径。
今天的成都,已经义无反顾地将“宜人”作为城市发展的终极追求,这充分表达了要把城市从经济舞台变成生活乐园的期盼和努力,是城市发展理念的一种“质”的升华。一言以概之,让城市成为人的延伸!
走在加快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大道上,成都——一座“宜人之都”的美好愿景,已然就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