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在计划经济之外,另一只“看不见的手”开始拿起指挥棒,引导中国经济的发展。经过20年的发展,这只“看不见的手”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力量,无论是国有经济、民营企业都彻底摆脱了身上的束缚,中国经济也由此实现了飞速的发展。
在这20年的时间内,被放开手脚的成都经济迅速腾飞,大量的优秀企业和优秀企业家如雨后春笋般在成都诞生,本报大型策划报道《图说市场经济20年》第一篇章——《那些年 我们一起创业的故事》记录了他们之中的一部分佼佼者。从今日起,本报将推出《图说市场经济20年》第二篇章——《数据看市场经济20年》。这组篇章中,我们将以1992年和2011年作为参照物,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数据,看看在这20年之间,市场经济究竟给成都带来了什么?人们的生活又有了怎样的变化?
从260.02亿元到6854.6亿元,经过20年的飞速发展,成都的GDP从1992年到2011年,实现了超过25倍的增长,成为市场经济在这20年间推动成都市经济快速发展最有力的证明。不仅如此,在这20年里,经济结构也得到了明显的调整,第一产业迅速提档升级,第二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期,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迅速增加,从1992年的37.8%上涨到2011年的49.4%,成为GDP增长的重要来源。
农业
从农耕到“智慧农业”
传统农耕,到科技农业;单户养殖,到规模化养殖场;住在山上,到现代化的社区……20年,成都农业发生巨变,农民生活也发生了巨变。
随着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在20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第一产业在持续发展的同时,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逐步降低。从重要的参考指标来看,与20年前相比,农业成为了三大产业中量变最小的行业,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经济发展三个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不过,农业的质变却显而易见。成都农业提档升级的步伐正在加快,经过20年的发展,成都正在从传统手耕农业进入科技时代,探路“智慧农业”。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传统农业正在与物联网联姻,新希望集团、通威集团等农业巨头加快创新步伐,成都民企上市公司——新希望农业已经成为中国农业“第一股”。
2011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327.3亿元,比20年前增长了近10倍;农民人均纯收入9895元,平均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
工业和建筑业
迎来黄金发展期
“1992年是第二产业快速发展的一年。邓小平南方讲话给我市工业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为重点的企业改革取得新进展,工业生产进入高速增长时期。”在1992年的统计年鉴上,对当年工业企业所取得的发展,给出了这样的评价。事实上,从1992年开始,工业企业确实进入了一段“黄金发展期”。工业增加值从1992年的112.6亿元飞速增加到了2011年的2610.8亿元。
除了产值的增加外,成都市工业结构也在这20年的时间内得到了明显的优化。1992年,成都的主要工业产品还集中于冰箱、彩电等日用品。如今,电子通讯产品制造业、医药工业、食品饮料及烟草业、机械工业、石油化学工业和建筑冶金工业六大重点行业已经成为成都市工业发展的“主力军”,占据了成都市规模以上工业73.9%的比重,也让成都的工业发展处于前沿地位。
不仅如此,在这20年的时间内,成都市的固定资产投资金额也是大幅增长,从1992年的78.8亿元,飞跃到2011年的5006亿元,增长了超过60倍,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而在众多投资中,有关房地产投资的数据尤其令人关注。1992年,国内房地产市场刚刚起步,在当年的统计年鉴上称“商品房建设投资迅猛”,当年成都市在商品房方面全年投资为9.4亿元。而到了2011年,成都市全年的房地产投资为1595.6亿元,商品房销售额高达1811.3亿元。
服务业
直接改变人们的生活
在三大产业中,处于第三产业的服务业正成为目前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经过20年来的发展,它不仅已经成为了占GDP比重最大的产业,也直接与人们生活的改变息息相关。
服务业可谓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仅以旅游行业为例,1992年,成都市全年共接待中外游客19.26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为1.6亿元。而到了2011年,成都市全年接待国内游客9552.7万人次,入境旅游者121.3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4.6亿美元。同时,组织了56.1万人次的成都人到境外旅游,成都市的旅游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