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中国连锁经营协会首次公布“中国连锁百强企业”名单,联华超市以140亿元的年销售额列第一;5年后,名单上年销售规模超过140亿元的企业达到13家。
这家协会的统计数据还显示,目前,连锁经营在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已经超过10%;与2001年相比,“连锁百强”的年平均销售额从16亿元增加到70亿元以上,增长了3倍多。
“作为先进流通方式的标志,入世5年来,连锁经营的发展是我国本土商业快速成长的一个缩影。”上海市商业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齐晓斋评价说。
我国商贸领域的对外开放早于其他许多行业。1989年,第一家肯德基快餐厅就在上海开业。根据入世承诺,我国于2004年取消了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在地域、股权、数量等方面的限制。仅2005年一年,商务部就批准设立了1027家外商投资商业企业。
尽管就全国而言,外资商业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只有3%左右,但在上海、北京、广州、厦门、大连等城市,外资商业扎堆开店、增长迅速。以上海为例,目前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已广泛进入大型综合超市、购物中心、便利店、家居大卖场、餐饮、配送、西点等各业态和业种。截至今年10月底,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在上海消费品零售市场的份额达到14.4%。
凭借雄厚的资本、管理、IT、采购优势,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百安居等一批跨国零售业巨头的进入,对本土商业企业形成了直接冲击。在国内不少城市,“一家外资大卖场开业,方圆5公里内几家国有商业企业破产”的现象曾重复上演。
“开放必然带来竞争,竞争肯定会导致优胜劣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黄漫宇博士说,“入世5年来,本土商业发展呈现两大特点,一是规模迅速做大,二是速度明显加快,而这两点都来自于竞争的压力。”
联华超市“掌门人”王宗南坦言,联华开设大卖场,刚开始就是“照葫芦画瓢”,跟着家乐福一步步学的。“从积极的角度来看,竞争对手杀到家门口,也等于把学习的机会送到了你面前。”因此,外资进入在带来激烈竞争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和营销技术,大大推进了中国商业的现代化进程。
专家指出,近年来,连锁超市、便利店、大卖场、购物中心、折扣店、品牌直销广场等新型业态在我国不断涌现,连锁、加盟、特许经营等各种经营方式也迅速推开。发达国家50年的业态演进过程,上海等国内一线城市只用了十几年时间就完成了。
分析5年来的“连锁百强”名单可见,本土商业企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国美电器总裁黄光裕曾表示,2005年一年,国美电器在全国的连锁门店数量从180家增加到460家,翻了一番多,并深入到二级市场。而2005年,正是中国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的第一年。
“入世就像催化剂,中国本土零售企业本身就有扩张的需求,入世之后,这种做大、做强的意识变得更加强烈了。”黄漫宇博士说,“中国本土零售业在开放较早的背景之下,能够直面市场,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商务部有关官员表示,未来几年,我国将继续鼓励大型本土零售企业并购、重组,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同时,进一步规范市场环境,解决内外资企业平等竞争等问题。
来源:新华网 编辑:许银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