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起,中国银行业将全面开放。中国银监会10日表示,11日将首批受理8家外资银行的转制申请。
这一天,外资银行整整等了5年,转制为法人银行,它们将被允许经营全面的外汇和人民币业务。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天,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同样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8家首批提出申请的外资银行,无一例外地将法人银行“落子”上海。这预示着,在新一轮的开放中,上海将成为外资银行在华总部的集聚中心。
上海将成外资银行总部集聚地
8家外资银行同时选择上海,并不令业界意外。上海银监局透露,截至2006年9月末,上海外资银行营业性分支机构已增加至30家,另外还有2家外国银行分行和7家外资银行支行处于筹建状态。目前,上海外资银行资产总额已经接近600亿美元,占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的比重超过五成。
在全面开放的背景下,这种先发优势,将给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带来新的机遇。选择法人银行注册地,也就是在选择这些外资银行在华总部。这意味着,上海,有可能在新一轮的开放中,从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的集聚地,向外资银行在华总部集聚地发展。
这种机遇已开始显露苗头。上海银监局有关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上海有27家外资银行的主报告行,占全国外资银行主报告行的三分之二。其中,荷兰银行、德意志银行、恒生银行等在上海的主报告行,实际上承担着不同业务条线集中管理或集中运作的功能;汇丰、渣打、花旗等4家外资银行还在上海设立了具有地区管理总部功能的总代表处,中银香港有限公司则在其上海分行内部设立了中国区管理总部。
外资银行转制后将获国民待遇
转制后,外资银行将获得国民待遇。这意味着,“全面开放”打开了最后一道闸门:对个人人民币业务的限制。
但在业内,个人人民币业务的开放,被看成中外资银行真正全面交锋的开始。中资银行已经感到了压力。事实上,在最后一道闸门开放之前,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已经在快速增加。央行上海总部披露的月度报告显示,目前,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存量已占全市份额的13.6%,比年初上升1.7个百分点。以后的市场会怎么样?近日,不少专家都对此发表了看法。花旗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认为,中资银行在网点上的优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继续存在,这将促使外资银行专注于利润更高的高端理财业务。而标准普尔的报告则指出,外资银行至少要5年之后,才能实现赢利。
“大家都在为未来的竞争作准备”,一位外资银行的高层如此描述即将过去的2006年。在这一年,外资银行明显加快了同城支行设立的步伐,汇丰、花旗、恒生和东亚银行在上海支行的数量均已达到5家。同样是在这一年,中资银行明显加大了个人业务的创新力度,一年中仅个人房贷就出现了20多个新品种。光大银行更是宣布,明年起将30家网点全部转为零售网点,专营个人业务。这一切,只是一个开始。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许银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