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举办的"制博会"上,记者发现这样的现象:获得"中国名牌"称号的沈阳机床、大连机床、沈阳鼓风机,都在自己的展台上亮出了代表我国装备业发展水平和实力的高档数控机床、离心压缩机等产品。但这屈指可数的几块名牌,与国外前来参展的众多名牌相比,无疑要逊色得多。这一现象引起了许多与会专家的忧虑。
中国制造:产品多、品牌少
打着"MADE IN CHINA"标志的商品如潮水一般涌出国门,一度曾经让国人自豪不已。但究竟有什么名牌呢?外国人说不上,自己恐怕也想不出来。这种情况在装备制造业上,暴露地更为明显。
来自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制造业已占据世界的第四位,包括能源、化工、建材、纺织、家电、电子等十几个行业的百余种产品产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位,但与以上数据极不相称的是,世界100个著名品牌中,美国、日本、德国占了三分之二,而叫得响的中国知名品牌掐着手指头就可以算出来。尤其是在有着国民经济发动机之称的装备制造业上,已经成为"制造大国"的中国远非"制造强国"。
专家们分析认为,我国制造业具有相当雄厚的基础,但计划经济的条块分割造成了装备制造业品牌的缺乏。在解决怎么适应市场竞争、怎么使产品不断升级换代的问题上,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有所滞后。由此造成了很多企业虽有相当的规模,也有加工能力,但产品不被市场认同,也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
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国外发达国家纷纷抢占其技术制高点,取得品牌效应后又加速抢占其市场份额。目前几乎所有的跨国公司都把中国作为全球战略的一个重点,而且在华经营重点从贸易和技术转让变成建立生产基地,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和品牌输出,为的是占领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
据专家分析,发达国家将制造业加速向中国转移,对中国的定位无一不是廉价的组装车间和销售大卖场。美、欧、日、韩等发达国家对世界范围内的产
业转移做了如下分工:高技术部件制造部分在国内,一般零部件和组装在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行,最终产品从这些国家出口到世界各地。长此以往,中国将陷入"加工厂"的尴尬境地。
中国市场学会会长俞晓松非常坚定地说:装备制造业需要品牌。他说,品牌是企业综合实力的象征,其重要性正日益提升,一台机床的价格可能是2万元,也可能是20万元和200万元,品牌竞争现已给我国90%以上的装备制造业产品形成了压力。应该说,从现在开始的5年至10年内,是中国制造业树立自己的世界级品牌的绝佳机会。
品牌战略管理专家梁中国说,我国能源消耗占世界总量的比重很大,而GDP才占世界的3%,说明我们的产品附加值低,干的是笨活,挣的是劳动力价值,不是技术价值,更不是品牌价值。
品牌营销专家郑新安认为,我国制造业企业要牢固树立品牌意识,要走出制造业不需要品牌的误区。有人说生产消费品企业的产品面向终端,企业品牌意识较强;而制造业是中间商企业,面对的是上、下游企业,大部分属于来料加工,不需要做品牌,这是错误的。其实企业生存靠两条,一是质量,二是价格。当这种中间商越来越多的时候,制造工厂之间的竞争加剧,就会有企业不断地被淘汰。而且即使活下来的企业也做不大,因为他们永远在替别人"养孩子"。因此要"养自己的孩子"企业才能长大,这就是造品牌。
国家统计局的研究报告预测,到2017年,中国经济总量将达到世界10%以上,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名;到2020年,经济总量有望超过日本列为世界第二位。据此预测,如果我国的GDP占世界总量超过10%,相应的世界级品牌也应该向10%靠近。也就是说,中国的名牌之路还有很艰难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