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11日,按照中国入世的承诺,外资保险公司已进入中国。今年年初,1家外资保险公司来哈进行市场调研。哈埠保险业正面临着现实的挑战。
在“热身赛”中不断扩容
面对境外对手的挑战,哈尔滨保险业正如同一个即将上场参加全球经济一体化马拉松比赛的选手,在做着出场前的各种热身。
泰康人寿、大地财险、阳光财险、生命人寿……入世以来,为应对外资的挑战,中资公司率先在哈开始了“圈地运动”,发展空间巨大的哈尔滨保险市场吸引了国内众多保险公司来此安营扎寨,在分食保险蛋糕的同时,又在做大蛋糕。来自省保监局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哈市保险企业由入世前的中保、太平洋、平安等“老三家”增加至17家,保险品种也花样繁多。
泰康人寿黑龙江分公司总经理宫永强告诉记者,如果说过去哈市保险市场还是以储蓄型和投资型保险品种为主的话,现在健康险、保障型寿险的品种已经非常丰富,市民有了更多选择。
生命人寿黑龙江分公司总经理刘和欣认为,哈尔滨保险业在客户体检、查询、缩短服务周期等方面已经做得很好,比如开展健康、理财讲座,增设保障保险权益告知书等以及采取不同方式设立VIP绿色通道和特性化的保险建议等增值服务。
扬长避短理智博弈
潜力巨大的哈尔滨保险市场正引来外资公司的关注。今年年初,一家外资保险公司来哈调研市场,并称将针对哈尔滨市场情况制定战略计划。由此可见,外资与本土保险公司的博弈不再遥远。
“外资保险进入中国后市场占有率虽然不高但发展速度快。”一直密切关注入世相关行业变化的哈工大管理学院金融与贸易系主任姜明辉这样告诉记者。今年12月1日,来自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加入WTO五年来,外资公司保费收入从2001年底的33.29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05年年底的341.2亿元人民币,增长约9倍。姜明辉说,外资保险公司稳健经营、效益优先的经营理念,使其十分重视险种创新和内部管理,险种结构较为均衡合理,他们一般不急于扩大业务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不对中资公司采取价格战,而是着重品牌的逐渐树立和推广,采取稳健的经营战略,期望在保持品牌形象的前提下适当占有市场。
提及外资保险进入哈尔滨后的竞争格局,黑龙江省保险行业协会财产险部主任宋书良认为,短期内哈尔滨市保险市场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宋书良认为,本土保险业拥有较为完善的营销服务网络与社会关系网络,这种优势是外资保险公司一时难以具备的,像中国人寿这样的老牌公司,其遍及乡镇的网络布局短期内难以被撼动。此外,由于有着本土优势,对于中资保险公司特别是寿险公司来说,一般起步即可盈利,而外资公司进入都必须解决本土化问题,国外寿险公司如果开业后第5年开始有盈余就已经是相当难得,多数在开业后7-9年都是亏损的。哈尔滨市保险业应扬长避短迎战外资保险业的挑战。
打好“人才牌”抢占“制高点”
强化管理、提高服务、创新险种,一些新险种相继面世,哈尔滨保险业正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中国人寿哈分公司推出的开创保险理财规划全新模式的“现交现领”险种,改变了以往年金保险领取晚、领取期长的情况;人保财险黑龙江分公司首次在黑龙江省推出了保险明信片;新华人寿哈分公司也推出可作为教育金、婚嫁金、养老金、医疗金的专项封闭储蓄的“吉庆三乐”产品……入世之前,哈尔滨市保险业客户服务只停留在概念上,而如今,包括电子商务、网上自助理赔服务、先进通讯工具在内的种种资讯平台已经让保险公司走近普通客户。
对于保险业这样人才密集型的产业,人才的竞争是竞争成败的命门。哈埠保险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外资保险公司在抢滩市场的同时,其优厚的待遇、良好的办公条件、海外培训机会和先进灵活的管理体制必将吸引本土保险业的精兵强将,尤其是中、高级管理人才和营销骨干。他们有多年的从业经验和一定的客户基础。这些人才的流失,一方面会使公司原有的部分客户流失;另一方面,会让本来就缺乏、急需人才的本土保险公司雪上加霜。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保险队伍10%的明星业务员,支撑着保险公司60%以上的保费收入。外资保险公司先抢的不是客户,抢的是这些明星保险业务员。对于这种现象,本土保险公司现在表现得十分担心,如何储备人才、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占领竞争的“制高点”成为哈尔滨保险业面对外资竞争对手必须破解的课题。
来源:哈尔滨日报 编辑:许银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