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哪些挑战?
马晓河:
比如说中国土地供给,在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中,土地非农化导致用于生产粮食的土地在不断减少,这会导致粮食生产的空间在缩小。第二是中国的科技进步,科技进步赶不上社会对粮食生产的需要,所以土地减少了,在有限的空间上,你的科技跟不上,每亩地的单产就上不去,最后影响到粮食的总供给。
主持人:
再加上农民种粮食的积极性等等。
马晓河:
加上比如说成本上升,粮食价格上来没有成本上来得快,所以收益下降,农民的积极性降低。另外,还有叫机会成本,我不生产粮食,但是我生产别的,或者是到城里打工,获得的收益会远远高于粮食生产,这会导致他们的积极性下降。
主持人:
您讲的这些,请您原谅我说,其实听上不去并不新鲜,它既是现实问题,又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
马晓河:
因为农业问题或者是粮食生产,在任何国家都是一个弱势产业,它的需求弹性比较低或者是刚性的。这种情况下,收益跟成本相比它的收益永远不会太高,所以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实力比较强的国家一般都是补贴农业。
主持人:
就是说它永远是悬在我们头上的一盆水?
马晓河:
对,农业的竞争力,它跟非农产业,尤其一些工业里边的产业相比,它永远的收益不会像它那么高。
主持人:
要保障粮食的供给,您首先提到的第一条就是耕地的问题,我们提出的18亿亩红线这样的一个概念,像陈锡文主任也说了它并不乐观,您也这样认为吗?
马晓河:
我认为要想保证中国18亿亩耕地红线不变,有好多问题还是要解决的,压力比较大,为什么呢?因为第一,今后中国处于快速的城镇化时期,我们现在城镇化率是46.8%,未来到2015年“十二五”期间,中国的城市人口占全国的比例是54%左右,到2020年会达到65%,再到2030年有可能接近70%,所以这么多人进城,我们的人多地少这种国情没变的情况下,肯定会占有大量耕地。所以这种要保持18亿亩耕地红线压力比较大,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城镇化同时我们要修高速路、建水利、修一些公共服务设施,这些也会占地。所以这种情况下,我们耕地的保护、耕地的保有量方面面临空前的压力。
主持人:
如何在城镇化的过程当中既保护耕地,同时也保护农民的权益,稍后我们继续。
(播放短片)
张晓北(江苏台记者):
从2005年底到现在,全镇已经有7500多户农民通过三置换,安置迁入这个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的新社区。
解说:
通过换股、换保、换房进城的新市民已占到全市330多万农民中的三分之一。
主持人:
到“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水平将达到并超过50%,进入城市社会。
解说:
城镇化,这是眼下的中国农村、中国农民正在集体经历的变革。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各异,遇到的问题也不一样。
山东诸城在全国率先大规模撤销全部行政村,把小村庄合并成大的农村社区,然而住上了楼房的农民却在担心农具拖拉机还有牲畜往哪里放。集中居住距离承包地远了,耕种很不方便,农民如果把土地流转出去,租金又很低,怎么保证一家老小的生活。
在河南正阳,这里是正阳县陡沟镇新村的一部分,水泥大道和两旁的商住两用房不久前还种着绿油油的庄稼,如今这块占地超过百亩的新村还在建设中。
记者:
建新农村你家的耕地有没有占用?
村民:
占用了。
记者:
占了多少亩啊?
村民:
七亩零七。
记者:
怎么给你补偿的?
村民:
给我一年的钱。
解说:
而就在几十公里外的另一块耕地上,还有十几栋别墅、小楼拔地而起,据称这片新村又要占800多亩耕地。事实上,在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新村建设正在进行,面对着思路各异的探索性做法,面对诸城、正阳这样的现实情境,很多人在担心这样的城镇化农民将会获得怎样的未来。昨天,陈锡文在他的专访中也多次提到了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