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迎难而进,趁势而上,努力变危为机,变挑战为希望
“中国未来发展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个问题始终在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的脑海中打转。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
“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
新世纪、新起点、新阶段,未来发展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三个世所罕见”彰显党中央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也提示着中国复兴之路绝非坦途。
“发展是第一要义。从经济角度看,我们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发展方式的转变问题。”迟福林说。
直面挑战,化危为机,才能变挑战为希望——
自去年开始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在给中国经济带来较大冲击的同时,凸显出一些地方和行业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弊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显得尤为迫切。
节约能源资源,保护自然环境,这是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
作为第一煤炭大省,山西省曾多年保持经济两位数增长。但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高耗能高污染、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矛盾暴露无遗。
铁腕治煤,彻底改变粗放式办矿体制,“倒逼”数千名“煤老板”退出经营前台……如今,痛定思痛的山西毅然做出了“黑”转“绿”的抉择,立志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不要“带血的煤”,不要“带血的GDP”。
能源资源有限,环境不容破坏,高耗能之路难以为继。山西省的“阵痛”转型,昭示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根据环保部门的估算,近几年来,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约占当年GDP的3^。
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这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
专家指出,从整体来看,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仍较弱,缺少世界知名品牌。据统计,我国出口商品中90%是贴牌产品。彩电、手机、台式计算机等产量世界第一,但关键芯片依赖进口。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不进行产业升级,不跟上创新的步伐,即使侥幸渡过这场危机,但未来也不能长久生存”,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启动消费,扩大内需,力促经济结构由“生产主导型”转向“消费主导型”,是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本之道。“过去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依赖于出口和投资驱动型增长方式,这已接近极限。”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说,中国必须调整依靠出口和投资的增长模式。
要保持持久稳定的增长而不是短期的繁荣,就必须把经济发展根植于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上来,形成消费与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直面挑战,补足“短板”,才能变挑战为希望——
“保障太少,看病太贵,房价太高,孩子上学太难,这让我感觉自己还只是个‘城市过客’。”在广东打工5年的农民工张诚坦言。
一切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造福人民。在新阶段,着力解决就业、社保、分配、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努力满足人们的新期待,成为社会发展中绕不过的“一道坎”。
张诚的话,说出了不少人的心声。“中国看上去已成为经济巨人,但实际上还存在较多社会发展‘短板’,在一定意义上还是个‘拄拐杖的巨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陆学艺表示。
促公平,事关全局。
“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说,“研究经济增长、扩大内需、提高居民消费,不研究解决分配比例关系严重失衡,无异于舍本逐末。”
直面挑战,破解难题,才能变挑战为希望——
“我们过去60年解决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基本集中在非公共领域,遗留下来的问题大都在公共服务领域。”复旦大学教授石磊认为,这些“公共性”问题,就涉及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等深层次改革。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改革进入“深水区”,对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提出新要求。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党面临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四大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
“永远不辜负人民的信任和期望”——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结尾处的一句话令人振奋,这也是执政党做出的庄严承诺。
直面挑战,放眼世界,才能变挑战为希望——
忙于博鳌亚洲论坛的龙永图,难忘作为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的那段经历:从1986年到2001年,为加入世贸组织,中国与各缔约方谈了整整15年,从“黑头发谈成了白头发”。
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艰难历程中,世界知道需要中国的活力,中国人也在学习与世界打交道。
“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将是中国迈向复兴之路的关键,也是对我们的考验。”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王在邦说。
既是黄金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机遇与挑战从来就相伴而生。只要我们保持清醒的认识,增强忧患意识,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善于化危为机,就能将压力转化为动力——这是我们的希望所在,也是我们的信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