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年过古稀的女书法家吴光光回忆起60年前自己毅然放弃香港的舒适生活,和同学一起跨过罗湖口岸返回广州,投身新中国建设事业的光荣一幕时,依然心潮澎湃。
这位虽已白发苍苍、眉宇间仍难掩巾帼英武之气的缅甸归国华侨说:“能够将最宝贵的青春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中,是我一生中最骄傲的事情。”
吴光光的人生经历,是数以千万计的海外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60年间积极参与和支持新中国建设、发展大业的缩影。
长期研究新中国华侨史的广东省侨办副主任林琳说:“事实表明,60年来,中国把维护侨益、为侨服务放在了侨务政策和工作的首位。而在这60年间,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新中国的侨务实践也实现了从‘侨力助国’向‘国力助侨’的跨越。”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建设百废待兴的国家,千万侨胞怀着一颗报国心,毅然回国,依靠丰厚学识,振兴中华。统计显示,仅从1949年10月1日到1956年8月,回国工作的海外华侨和留学生就达23万人之多。
吴光光回忆说,那时的她为能顺利返回祖国,还不惜隐瞒父母偷偷离家,“看到五星红旗飘扬的那一刻,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侨务部门表示,归国华侨知识分子的贡献,是新中国建设初期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仅以“两弹一星”为例,就有包括钱学森在内的一大批归侨所立下的卓越功勋。
而发挥侨胞在祖国建设中的突出作用,也成为新中国侨务政策和侨务工作的重中之重。林琳介绍说,新中国成立初期每年收入的侨汇就达到3至4亿美元,最高时曾超过5亿美元,成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外汇来源之一。
改革开放后,海内外的华人华侨再次掀起建设祖国的高潮,他们或直接投资搞建设,或为中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
作为侨务大省,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众多的广东无疑成为这一轮“侨力助国”的最大受益者。林琳介绍说,改革开放以来,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在广东的投资累计超过1200亿美元,占广东全省利用外资总额的60%以上;捐赠兴办的学校、医院、道路桥梁等各类慈善公益事业超过3万多宗,捐赠总额超过人民币430亿元。
他说:“广东已成为全国最具经济活力和投资经营优势的地区之一,华侨华人对此功不可没。”
目前,中国各大中城市里的新侨、侨眷越来越多,分布范围从过去的以广东、福建为主,到现在遍及中国东北、西北、中部等地区,他们的知识层次、职业层次也越来越高。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侨务政策与侨务工作的重心也在发生着变化。
林琳分析说,如何发挥华侨、归侨力量,支持祖国建设,是过去和今后新中国侨务工作的立足点。然而,在重视“侨力助国”的同时,中国也更加重视“国力助侨”,开始更多地重视维护侨益、为侨服务。
他说:“这是国家和海外侨情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海外侨胞希望能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在推广汉语和中华文化上得到更多支持;另一方面,海外涉侨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海外护侨问题凸显,也希望祖国能给予帮助和解决。”
现在,作为“助侨”的重要内容之一,广东已陆续向印尼、菲律宾等地海外华文学校派出了287人次的教育志愿者从事对外汉语教育;同时,也有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海外华文幼儿教师在广东接受了培训,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人。
当前,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广东等地一些侨资侨企生产经营遇到困难,出口订单大幅减少,企业开工不足,经营成本上升,企业利润下降,有的企业被迫减产,裁员,甚至倒闭。
针对这些不利形势,广东省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出口的政策措施,尽心尽力扶持企业发展。广东省副省长万庆良说:“广大侨商是支撑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宝贵财富,侨资企业的健康发展关系着广东外向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各部门应及时了解侨资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主动做好服务工作。”
编辑:宁波 来源:新华网(记者 王攀 牛琪 袁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