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各地: 安徽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陈景润:向哥德巴赫猜想进军
2009-09-18 14:26:22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陈景润:向哥德巴赫猜想进军

1977年,陈景润(右)和博士生张明若在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图书馆。

1933年,陈景润出生在福建,自幼家庭拮据。在福州英华书院念高中时,受数学老师沈元影响,陈景润迷上数论中一道著名难题“哥德巴赫猜想”,并立志要去摘取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在厦门大学读书期间,陈景润发表了第一篇论文。1957年10月,他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先后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在解析数论的许多重要问题研究上取得重要成果。

为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简称“1+1”),陈景润全身心投入其中,废寝忘食,达到忘我的境界:不管上班、下班、走路、吃饭,在厕所改建的3平米宿舍,还是在6平米的锅炉房,他都在不停地思索和演算,对世界上最复杂的问题进行着艰苦验证。

1966年5月,陈景润在《科学通报》上宣布他证明了“1+2”: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为两个数之和,其中一个是素数,另一个为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这距离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1+1”只有一步之遥。

1973年陈景润在《中国科学》上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并改进了1966年宣布的数值结果,立即在国际数学界引起了轰动。他的研究成果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

其后,陈景润对上述定理又作了改进,并于1979年初完成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他的研究成果至今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领域还保持着领先地位。陈景润传奇式的学习成才之路,使人们深刻感受到科学的价值和魅力,激发起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投身科学研究的巨大热情。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1996年3月19日,陈景润因患帕金森氏综合症,在北京病逝。新华社发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新闻热搜
 
专题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三十周年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三十周年专题>> 详细

各地新闻
中新网联合国9月24日电中国总理温家宝23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65届联大一般性辩论,发表题为《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的讲话。”  温家宝在结束这篇讲话时说,一个和平发展的中国,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一个敢于担当的中国,永远与世界同行。>> 详细
点击排行
  广州公租房供应对象将打破户籍限制
温家宝:涉及主权领土问题绝不妥协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