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能轻言解决了粮食问题
1982-1991年十年间,我国农业粮食产量每年增长8%,成为世界上最大粮食生产国。中国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和5%的淡水资源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农业部部长的何康继1986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被授予名誉博士学位之后,1993年获得了“世界食物奖”,该奖是国际粮食领域最高的荣誉,授予“为人类提供营养丰富、数量充足的粮食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
“因为诺贝尔奖里没有农业奖,所以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美国农学家诺曼·博洛格博士在1986年设立了此奖。”何康介绍。
在何康获得“世界食物奖”之后2年,即1995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学者莱斯特布朗撰写了一部书,书名是《谁来养活中国》。在书中,布朗预测中国粮食在未来30年内将出现全局性短缺,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对于粮食的需求。布朗的这一中国粮食危机论在当时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和学界的热烈讨论。
“其实,在此之前,1990年左右,国外就有一种意见,认为中国不可能完全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到2000年每年必须进口5000万~1亿吨粮食”,何康回忆,“得出这一结论,他们有四个认识基点,一是中国农业的物质制约十分严重,投入不可能有显著增加;二是粮食价格扭曲,粮食市场壁垒不利于发展粮食生产;三是购销价格倒挂,补了消费,没有补生产,生产资金不足;四是中国不仅面临口粮问题,还面临饲料问题,不可能以肉代粮。”
“他们还认为,看中国粮食发展趋势不能以1978-1984年的速度为参考,而要以1985-1989年的低速度为参考”,何康认为这些意见值得我们研究,“但应该看到,制约粮食生产的因素不是不可改变的。增加农业投入,改革粮食购销体制和价格政策,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经过努力是可以逐步解决的。”
何康指出:“虽然中央确立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又是基础的基础’的战略思想,通过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济政策,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千方百计增加农业投入,确保粮食生产,但关键是要落到实处,领导重视,大力增加投入和加强基础建设。”
何康回忆,“以1988年粮食减产来看,主要原因有自然灾害较重、种粮利益比较低等,但投入不足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1985-1989年农业徘徊,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忽视和减少农业投入是基本原因之一。这个问题从农村改革一开始就存在,只不过是靠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靠着几十年农业基本建设的老本,问题暴露得还不明显。另外,农业投入有滞后效应,1985年粮食大减产之后,连续几年徘徊,除了价格因素外,投入的连续下降,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没有提高,不能不说是一个主要原因。”何康表示,“由于农业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没有增加,农业生产条件得不到改善,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直接影响到粮食产量。”
“从今天来看,对粮食生产来说,依然是政策、物质与资金投入、科学技术都不可少,”何康说。
“而且,从中国的资源与人口现状来看,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轻言解决了粮食问题。1990年我们提出到2000年粮食要达到5亿吨,从需求的角度来讲是不高的,按当时预计的12.5亿人口计算,人均只有400公斤,也就是1984年的水平。当前来看,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也不到400公斤,从世界范围比较,高于平均水平,但与欧美国家相比还较低,我们没有理由轻言解决了粮食问题”,何康指出。
采访结束,何康拿出了1993年他在接受“世界食物奖”时的发言,其中一段是:“未来属于敢于梦想且志愿工作的人。很多条件对我们都是有利的,我们正处于新兴科技的前沿,我们享有稳定和经济增长,我们有决心为我们的子孙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愿大家携起手来,把饥饿从全世界的词典里消除。”
他向本刊记者表示,他下个月要到位于甘肃、宁夏、陕西三省交界的甘肃省庆阳地区参加农耕节,这里曾经是农业始祖神农氏的故乡,但现在仍属全国贫困地区。他衷心希望通过这一盛大节日的推动,可以有助于庆阳和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人民安康。
编辑:宁波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