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相信,蚊子叮死了恐龙
统治地球达1亿多年的恐龙,为什么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突然从地球上销声匿迹了?这一直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不解之谜,很多研究者对恐龙的灭绝提出了各种理论假说。
比较流行的是小行星撞击说。科学家们为我们描绘了6500万年前那壮烈的一幕:一颗直径10公里的巨石从天而降,陨石撞击产生铺天盖地的灰尘笼罩着地球,遮挡了阳光,致使地球在以后的数年里仍处在黑暗之中。地球因终年不见阳光而进入低温中,恐龙赖以生存的植物大量死亡,由于没有食物恐龙最终灭绝了,生物史上的一个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这一理论看似完美,但却有一个解释不通的问题。那就是小行星撞击造成恐龙死亡也许只需几百或几千年的时间,而化石记录显示的恐龙灭绝时间却延续了数百万年。
有科学家就此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蚊子叮咬致恐龙灭绝。
中生代既是恐龙的时代,也是昆虫的时代。蚊子和虻等吸血昆虫就产生于那个时候,并在白垩纪末盛行。那时,到处是沼泽,又没有冬季,为蚊子提供了理想的繁殖场所。最初的蚊子喙较短,不适于刺吸。到了白垩纪末,蚊子则进化出了较长、较硬的喙,以利于刺吸动物的血液。恐龙由于身躯庞大,皮肤裸露面积也大,刺吸恐龙血也就成了蚊子们的最爱。
这些几乎没有竞争对手的巨无霸们,却要时时刻刻饱受这些“小吸血鬼”的惊扰而束手无策。更为严重的是,蚊子还能在恐龙中传播多种疾病,如疟疾、淋巴丝虫病、黄热病、登革热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等,这些疾病对于根本不能进行医疗自救的恐龙来说是致命的。
在白垩纪结束前的800万年,恐龙家族还十分兴旺的时候,由于某种原因,产生了某些病毒,如疟原虫(引起疟疾)和各种淋巴丝虫等等。这些病毒引起的疾病通过突然盛行的蚊子的传播,就在恐龙家族中流行开来。开始,病毒引起的疾病只在小范围内流行,当此小范围内的恐龙全部死亡后,病毒失去了寄生的场所,也随之消失了。然而,这些病毒并非真正消失,而是隐藏在蚊子的体内。一段时间后,这些带有病毒的蚊子迁移到其它地方,继续叮咬那里的恐龙,又使流行疾病死灰复燃,从而导致另一处的恐龙死亡。经过数百万年的如此反复,带病毒的蚊子便越来越多,疾病流行的范围也越来越广,结果导致恐龙大量死亡。至白垩纪末终于使恐龙全部灭绝。
颠覆认识恐龙一身漂亮的羽毛
提起恐龙,人们脑海中闪现的第一印象,自然是比我们高出好几倍的庞然大物。它们浑身长着难看的鳞片,有着冷酷的外表,凶猛残忍。谁会想到,这种习惯认识中的恐龙形象竟并不全对。当时还有身高不足一米的微型恐龙,而且它身披美丽的羽毛,扑打着四个翅膀,活跃在树与树之间……
在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化石博物馆二楼展厅里,我们寻到了这枚令人着迷的化石标本。
这只斑斓的恐龙格外引人注目,小小的个头,差不多是同类中最矮小的一个了,只有七八十公分。但却格外的漂亮,全身上下披着漂亮的羽毛,连四肢上都是。尾巴更是特别,毛乎乎的像把大蒲扇,几乎占了整个身体的一半。它的头不大,时不时张开大嘴炫耀满口锋利的牙齿,一看就知道它喜欢吃肉。别看他个头不大,却极其凶猛残忍,经常趁别的大鸟没在“家”时,偷偷捕食幼鸟,为此才被冠以一个不光彩的名号——小盗龙。
令人更加不可思议的是,这家伙居然长了四个翅膀!上面的两个倒还像样,至少和鸟差不多。可下面的两个翅膀就有点儿离谱了,感觉像是鸟腿上长满了羽毛,又凭空伸出两个爪子。
不过小家伙还是挺聪明的,它没有用腿走而是靠滑翔来“走”。好动的小恐龙不时从一棵树滑到另一棵树上。不知道同伴们都叫它什么,反正现在科学家们都叫它“顾氏小盗龙”。以纪念“热河生物群”的命名人——中科院院士、著名古生物学家顾知微。
小盗龙不仅前肢羽化为翼,其后肢也羽化为翼,这种形态还没有在任何其它脊椎动物当中发现。科学家们推测“恐龙的后肢翅膀可能是在飞行过程中起到平衡作用,这对于早期飞行是非常重要的”。四翅恐龙是已知第一批会飞的恐龙。
此前,科学家们把具有飞羽、能够飞行作为最早鸟类的鉴定特征。但小盗龙属于奔龙类,一种典型的小型肉食性恐龙,这表明鸟类和恐龙之间的界限划分更加困难。同时也进一步印证,恐龙与鸟有着确切的亲缘关系!
实习编辑 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