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正确路线才能抢占制高点
辽宁卓异科技集团董事长付超谈救生舱系统建设
为了进一步提高煤矿安全保障能力,2010年以来,国务院和国家安监总局相继出台政策,要求加快井下紧急避险“六大系统”建设。按照规定,2013年6月底前,我国所有煤矿须全部完成“六大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
安全需求加上政策推动,催热了救生舱等相关设备市场,也吸引了众多企业。如今,离“六大系统”建成期限不到1年时间,市场情况如何?存在什么问题?6月28日,在第八届中国国际煤炭装备及矿山技术设备展览会上,辽宁卓异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付超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事关人命,技术路线必须可靠
在“六大系统”中,井下可移动救生舱无疑是“新大陆”,市场空间大,竞争也激烈。有关人士曾测算,目前全国约有2万个煤矿和2万至3万家非煤矿山,市场需求量在20万台,市场份额可能在4000亿元以上。目前全国有400多家救生舱生产企业,但截至今年6月底,取得国家安标认证的不到30家。
在这30家中,辽宁卓异科技集团下属的辽宁卓异装备制造公司无疑属于“第一梯队”。早在2007年3月,卓异救生舱及井下应急救援技术研发就已立项。截至目前,该公司生产出了全国首套专业高海拔救生舱,已中标神华集团、陕煤化集团等多家企业救生舱采购招标。
付超认为,救生舱市场容量大,很多企业都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但救生舱是高科技产品,不是有钱就能砸出来的,关键还要看科技实力。辽宁卓异之所以能取得抢占制高点,主要在于选择了正确的路线。
救生舱产品事关生命安全,技术必须可靠。为了保持技术高水准,辽宁卓异采取了产学研结合的方式。“不是一家单干,而是集合各个专业领域最强的队伍来做。”
在研发过程中,该公司联合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龙煤集团、鞍山钢铁公司等研究院所与企业,将应用于中国航天生命保障技术、高比表面积纳米孔隙材料气体吸附技术、自然工质制冷剂无电除湿制冷技术等高精尖技术应用于救生舱的研制,突破了舱体结构设计、舱内环境控制、应急生命保障等关键技术。
“救生舱的研发其实是一个技术集成的过程,我们在其中扮演了总设计师的角色。”付超说。
未来,辽宁卓异将全力打造以“大救援体系”为设计理念的全程式救援系统,从单纯的产品供应商变为整体方案解决提供商。据悉,该公司有望在明年推出井下救援机器人。他们还将与澳大利亚方面合作,推出透地通讯系统。另外,该公司还将持续改善技术,降低救生舱成本,从而促进其大规模推广。付超表示,未来一台救生舱价格能降到100万元左右。
除了技术创新,更需改变管理观念
在救生舱的推广过程中,一个被业界普遍担心的问题是缺乏标准。
记者在国家矿用产品安全标志中心的官方网站上看到,在所有获得认证的救生舱产品中,其试用范围都标明:本证书为新产品安全标志证书,获证产品仅考核了安全性能,用于工业性试验。该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解释说,矿用可移动救生舱的国家标准还没出台,目前的认证只说明产品通过了工业试验。
有业内人士认为,没有标准,等于缺少门槛,生产企业鱼龙混杂,产品质量令人担忧。对此,付超有不同看法。他直言,我国的煤矿救援水平和澳大利亚南非等国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救生舱在我国还属新生事物,制定标准需要过程,国家对产品的认证管理还是比较严格的,目前看来不会出现恶性竞争。他同时表示,作为行业标准制定的参与者,辽宁卓异也在不断改进技术,提高技术标准。
事实上,在紧急避险系统的推进过程中,相比技术上的难题,付超更担心的是管理。
他认为,当前救生舱用户即煤炭企业的观念亟待改进。付超说,救生舱不是诺亚方舟,能百分百救人,但它可以在矿难发生时,提高矿工的生存几率。生产企业有责任推动救援水平的提高,但更关键的在于煤矿的管理和培训要跟得上。
“救生舱是高科技产品,但不得不承认,目前我国矿工的素质普遍不高,这就需要培训矿工学会使用。在日常管理中,也要形成完善的维护制度。”付超举例说,救生舱在平时不是密闭的,如果矿工进来吃喝休息,储备用光,空调能量耗尽,一旦发生矿难就不能用了。“说白了,如果管理跟不上,这东西就是一堆废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