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各地: 安徽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东北地区>辽宁>明星开发区
沈阳信心满怀迈向国家中心城市
2011-07-01 11:50:45      来源:辽宁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听取群众呼声 浓墨重彩绘民生画卷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善民生千头万绪,关键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十一五”期间,沈阳市委把群众呼声作为制定政策的第一信号,从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致力于解决好振兴“为了谁”的问题。

5年间,市级财政用于社会民生的投入,占同期财政收入的60%以上。一笔笔“真金白银”,化成一件件好事实事,使振兴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沈阳扶持创业就业多措并举,2010年成功地将失业率控制在3.2%。解决了近10万大学生就业,困难家庭大学生连续5年实现100%就业。

就业形势平稳,劳动关系基本和谐,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较低水平。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和大学生参加居民医保工作全面启动,农民工医疗工伤综合保险稳步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4%,基本实现全覆盖。

面对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焦虑,沈阳打造布局合理、服务便捷的 “十五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国领先。

3年投入保障资金12亿元,11万户低收入家庭圆了 “居者有其屋”的梦想。

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学前教育实现历史性突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国领先,实现全面免费,普通高中优质资源扩大,职业、高等、民办、特殊、民族和终身教育取得长足发展,沈阳成为国家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试验区。

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任务圆满完成,艺术创作实现历史性突破,现代评剧《我那呼兰河》荣获国家文华大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全民参与的“文化盛宴”异彩纷呈,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让艺术回归公益。

改善民生,成为沈阳市委的执政之要;改善民生,正是党心民心的交汇点。把握科学发展核心,沈阳倾情实施重大民生工程,顺应了民意,捋顺了民气,凝聚了民心,形成了推动和谐发展的强大合力。

改善软环境建北方最佳投资城市

如今,走进沈阳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会习惯性地为客人倒上一杯清茶。有客商评价:“沈阳市推行的 ‘一杯茶’活动,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一种待客礼仪,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政府的服务意识。 ”

把软环境建设当硬任务来抓。今年,沈阳市作出了抓环境促提升的重大战略决策,将其作为全市的重点工作加以强力推进。市委、市政府认为,抓环境就是抓发展、抓民生、抓队伍,要把软环境建设作为硬任务来抓,摆在突出位置常抓不懈。目标是把沈阳建设成为审批环节少、办事流程优、工作效率高、发展成本低的城市。

转变角色为民服务。沈阳市城建局服务角色转变的创新是“出门就上班”。过去,城建局市政、绿化、环卫、市容4支监管队伍,只承担本行业的巡视管理职责。 “出门就上班”开展以来,全系统干部职工,从每天走出家门起就要做全市人民的物业管家,留心关注、主动查找城市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诸如井盖坏了,树木死了,灯不亮了,随时发现,随时解决,确保城市管理全域精细化。

如今,“出门就上班”,已从理念上升到沈阳市城建系统和全市各级机关干部优化发展环境的自觉行动。

让规范行政“跑”起来。沈阳市意识到,建立投诉、反馈渠道和监督体系对于营造软环境十分必要,信息化则是让规范行政“跑”起来的高速公路。沈阳市政府纠风办开通“民声微博”,成为沈阳市坚持依法行政、深化政务公开的又一载体。全市及各区、县(市)2000多个政府部门和窗口单位先后在“民声微博”上开通了实名账户,与市民实现网上零距离接触,受理市民诉求,倾听百姓心声。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聚焦南方洪涝灾害
>> 详细

各地新闻
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勇敢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决心。>> 详细
点击排行
  衣俊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头活水
让公布遇难者名单成为制度(人民时评)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