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赢得教育孩子的竞争

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月28日专栏文章: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周二的国情咨文中,高度强调了在美国赢得未来的过程中教育的重要性,“我们也必须要在教育孩子的竞争中打赢。”

奥巴马指出:“美国有大学文凭的年轻人的比例已经落到第9位了,”并强调说,现在美国在数学和科学教育方面的质量已经落后于很多国家。

与此同时,美国媒体继续围绕着蔡美儿讲她是如何严管教育孩子的那本《严母战歌》一书辩论,热闹异常。现在的争论已经不仅仅涉及妈妈们是不是该完全用那种强制性的戒律去教育孩子,这已经涉及到有关美国将来还能不能做世界的领袖。

根据美国《时代》周刊作者安妮·保罗的说法,蔡美儿之所以在美国引起热烈的争论,是因为“我们恐惧在这个回合中输给中国及其它新兴力量,恐惧在全球经济生活中,(美国)是不是为我们孩子的生存做好了准备。”

我认为咱们中国也该开始讨论我们应该如何“在这场教育孩子的竞争中成为胜者了。”我们不是为了去比拼,而是我们也需要让我们的孩子们做好竞争的准备,登上世界舞台。

我们是经历了千难险阻才有今天的成就的。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了。在教育领域上,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上大学生人数最多的国家,而且9年义务教育制度保证了99%的学龄儿童都受到教育。尽管我们已经经历和看到了不寻常的进步,既然奥巴马把教育孩子的竞争公开化,我们也应该有同样的关切。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听到了很多赞扬声。比如说中国的青年工人受到了最好的培训。季连·泰德在最近的《金融时报》上发表文章说,在哥伦比亚大学一次关于世界经济的辩论中,哥大的中国留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他们的积极参与辩论的行动与一些日本学生形成鲜明的对比。日本学生“犹犹豫豫地不做声,就跟半隐身似的。”

这也和20多年前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所发现的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在一个关于中美在艺术教育方式比较的课题研究中,加德纳教授在中国旁听了100多次艺术和美术课。他说:“没有一个学生提问,中国孩子必须能重复教给他们的东西。”

加德纳教授通过观察提出了中国传统教育行不行的问题,也就是说,在基础教育中强调死记硬背,是否有助于能够培养孩子们创新能力和想象力。

根据加德纳教授的研究,孩子们是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和角度看待事务。在孩子7岁以前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和想象力,对他们后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哪怕是今天,我们应该继续提出问题:我们是否能教好我们的孩子,开发他们的创新的能力。我们还应看到,中国学生在创新和创造力方面的全球主要国家教育中排名靠后。别光看我们在全球经济中发展挺快,我们有四大发明,我们现在还得努力摆脱那些抄袭的恶名,在国际中确立我们自主品牌的形象。

20多年前,我曾经采访过一个美国学生,她曾在中国上小学上到四年级,然后回美国继续接受教育。她后来毕业于哈佛大学。

说到她在中国和美国上学的经历,她告诉我说她从两种学校中都受益匪浅。她在中国学校严格受训,美国学校教她创造和独立思考。

她的经历是不是揭示了一条教育我们孩子的最佳捷径?

英文原文请见: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1-01/28/content_11930744.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中国日报专栏作家 黎星 编辑 吕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