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之滨,武进东南,雪堰的变化润物无声——
来休闲度假的人更多了——看重的,除了亲近自然的山水之趣,还有各具特色的村居群落,花样频出的农家休闲;
挑剔的资本加快“下乡”——星级卖场和酒店陆续进驻,多个聚合城市资本的文化项目和农业基地悄然兴起;
农民的钱袋子鼓得比城里人快——去年全镇新增高效设施农业2540亩,水蜜桃、杨梅等专业合作社加速壮大……
变化的背后,是雪堰镇十年如一日的环境提升。“不断调高生态环境标杆,把生态文明转化为持续的发展增量。”镇党委书记姜甫明表示,环境提升是最大的民心工程,生态文明是“雪堰梦”的核心。
全市最早提出“生态立镇”
生态环境建设,知易行难,需要综合因素支撑。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雪堰同样存在开山采石、化工企业较多等情况,付出了不小的环境代价。进入新世纪,该镇及时调整思路,将绿水青山视为最大的资源,在全市最早提出“生态立镇”。
镇长张燕玲告诉记者,雪堰近年来关停化工企业近百家,为了环境,放弃了两家上市企业,而宕口复绿工作完成了80%左右。镇区太湖沿线根除了污染点源,一切可能造成污染的行业禁入。“环境是一道不等式,修复成本远远大于暂时受益,我们要留下子孙饭。”
近年来,雪堰重点引导工业企业向机械制造转型,为创新型中小企业建设标准厂房。同时,利用山水优势和嬉戏谷、中华孝道园等景区,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建起太滆渔家乐一条街、城西回民村农家乐基地等,以高效农业和休闲旅游的大发展,填补部分工业企业退出的空间。
“如今的雪堰啊,景美、果甜、有点钱。”在新果压枝的桃林里,绣衣村老书记王益民告诉记者,村里有千亩果园,环境好了品质自然好,年年不愁销。“就是鸟太多了,果子长出来就要用纸袋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