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案涉374套房产被追回,广东“房爷”被举报有192套房,山西“房媳”张彦家族在北京等地有十余处房产……个人住房普查是调节住房公平的一个重要手段。但住房改革启动几十年来,住房普查并未有效推进。无论是此前的第六轮人口普查,还是正在开展的第三次经济普查,均未有实质性的住房普查环节。专家称,部分官员房产太多,是住房普查的一个阻力。(据《中国经济周刊》)
作为居民家庭财产最核心的部分,住房竟被经济普查排除在外,实在荒谬!早有学者指出,过去多次楼市调控乃至经济政策的进退失据,就是因为缺乏住房情况这份基础数据。连楼市整体情况都搞不清楚,不“越调越涨”才怪呢!
不仅经济普查不搞住房普查,住房信息联网同样障碍重重。去年,40个主要城市住房信息联网后却秘而不宣;现在,住建部的承诺大限已至,500城住房信息联网又爽约了。正如部分官员房产太多是住房普查的一大阻力,住房信息联网难以实施同样是因为触及了既得利益,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员不配合。
住房信息不透明,导致楼市调控失据,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它传递给社会的信息可能是:连住房信息都不愿公开,既得利益更不会调控自己,房价很可能还会上涨。于是,房价没理由不疯狂,炒房没理由不疯狂。
要真正有效地进行楼市调控,就必须从完善住房信息开始,既要搞住房普查,更要进行信息联网。这些工作,本身与反腐败完全无关,只不过因为腐败财产多以房产为主,于是房产信息也被“敏感化”了。
根据国务院1998年颁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住房补贴的发放必须在城镇居民家庭住房普查的基础上进行。许多民众固然享受不到多少住房补贴了;政府机关则不然,住房保障支出一直是各部委预算中占比很大的一块,也是除公费医疗之外,饱受诟病的“特权福利”。
涉及公众利益再困难也雷厉风行,涉及官员利益再简单也寸步难行,这不仅会影响政府形象,更会失信于民。给住房信息“脱敏”,唯一需要的就是决心,如果连住房信息都因“房多多”而敏感,那么我们的中国梦又将何处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