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长白山余脉张广才岭的吉林省蛟河市黄松甸镇,是全国有名的黑木耳之乡,这个镇的农民依靠发展黑木耳产业年纯收入超过2亿元、人均增收1万余元,当地的农民们走上致富路的同时,总是不忘感谢农电公司的无私支持,因为,如果没有足够的电力服务,这一切都无从谈起。
黄松甸镇地处长白山区的高寒地带,地薄人稀,靠种植玉米、大豆等传统农作物,仅能解决温饱问题。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农民多年前就尝试走多种经营之路,最后依托当地木材资源和气候优势,集中精力发展起了黑木耳种植产业。
2011年7月14日,黄松甸镇南顶子村村头,农民李保国正在雇人采晒黑木耳。李保国是黄松甸镇种植黑木耳最早的农户之一。刚开始,从白忙到黑,再忙再累,也只能种5000袋,而现在,他每年种植规模都在5万袋以上,产量增加了10倍,但人力并没有大幅度增加。
他说,过去主要的种植环节都要依赖人工。比如人工装袋,每人1小时只能装100袋,而用上电动装袋机,同样的时间能装1000袋。筛料也是如此,过去4个人的重体力活,现在两个人干起来很轻松。
“没有农电的无私支持,我们的黑木耳产业就到不了今天。”该镇党委书记韩香泉说,所有种植黑木耳的农户,蛟河农电局一直给与农民最低电价优惠,从电力经营上说,农电吃了很大的亏,甚至还要亏损,但为当地农民发展黑木耳产业的服务却是高效、和高质的。
他介绍说,到今年春天,全镇12个村、47个自然屯,全都捆在了这个产业上,因为是季节生产,忙时农电人都要起早贪黑、加班加点,立线杆、架电线、安变压器,一直忙到秋木耳采摘完,农民在家数钱了,农电人又要顶风冒雪拆下变压器、撤线入库,如此周而复始多年,从来没有抱怨过、耽误过,而黄松店镇农电所前勤后勤所有人加在一起才仅仅15人。
季节性大量用电,确保农民安全生产是头等大事。韩香泉说,因为种木耳用电,至今没有过死、伤人的恶性事故。黄松甸农电所长王志刚算了一笔账:以这个产业在夏季抽水用1万台潜水泵计算,仅使用临时电线就超过50万米。“这需要我们每一根电线都要检查,每一台潜水泵都要检测,即使农户有时不理解我们,也心甘情愿,因为安全是最大的效益”。王志刚说。
蛟河市农电公司经理虞忠凯说,自该产业成规模以来,蛟河市农电公司已投入1000余万元,从运营效果看,投资回收时间肯定很长,但农民的收益却是显效的,我们用区区15个人、1000多万元投入,就为农民撑起了一个年收入2亿多元的大产业,这样的投入,值。
来源:新华网吉林频道 编辑:许银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