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投向 “铁公基”仍有助力稳增长的空间
对于传统产业中的产能过剩问题,总理指出,调结构是一篇大文章,我们不能为了调结构就单纯压缩过剩产能。在我国的很多地方,基础设施还很薄弱,比如即使到“十二五”末期,我国的铁路营运里程也只有美国现在的一半。所以我们要将资金投放在这些薄弱的基础设施方面去,这样就不会造成重复投资和过剩产能。同时还能带动相关站点的建设,不要把这些看成“铁公基”来了,一些必要的投资还是需要的,关键是要把握好投向,投资主体要多元化,投资机制也要改革、创新。
同时,还有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有不少欠账,特别是节能环保设施的建设,包括地下管网、污水处理、垃圾焚烧等。通过BOT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可以获得稳定的回报。建设城市的“下水道”工程,即可以助力经济增长,又可以改善民生,关键是要在投资机制上创新,在投资主体上多元化。
加快棚户区改造 破解城市二元结构
新城镇化已经不是新话题,但加快棚户区改造,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则是实实在在的稳增长措施。未来几年,政府将调整优化投资安排,压缩一般性投资,集中一部分资金重点加强对棚户区改造方面的支持,把钱用在“刀刃”上,引导、带动信贷和其他社会资金投入。
加快棚户区改造还能有助于破解城市二元结构,促进社会的公平和谐。当下,收入不平等、贫富差距仍是现有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只有通过倾向性的再分配才能缓和、化解这一现实难题。而棚户区改造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手段之一,不仅可以让更多困难群众住进新居,同时也能进一步优化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无疑能有效消除因城乡差距、贫富悬殊、分配不公等带来的不满和社会矛盾。
同时,对棚户区的改造也是新型城镇化的一部分。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目前,已经在城市长期工作和生活的农民工大约有2亿多人,其中很多在中小城市已经居住了10年、15年,很多人反应农民工因为落不了户从而不敢买房,也就不敢购买大宗耐用消费品。一旦解决了他们的户口问题,消费就能刺激起来,棚户区居民和农民工加起来有2亿多人,这是个非常大的内需。
打造新引擎需要盘活存量拆除藩篱
金融对经济运行发挥核心作用,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同时,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既有力支持经济转型升级,又保障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为稳增长、调结构和促改革创造有利的条件。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就需要继续推进金融业的改革开放,打开固有的藩篱,给新引擎发挥作用的充足空间。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要求大力优化社会融资结构,持续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指导意见》提出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汇率形成机制完善,以及资产证券化、放开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等,其指向均是通过市场机制将资金配置到具有经济效益、能够创造就业的企业中去,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
下半年,经济形势依然复杂,调控能力面临新的考验,必须加强对国内外形势的分析研判,增强调控政策的针对性,并且提高政策的精细化水平,增强有效性。在发展服务业、棚户区改造、深化金融改革等方面多种措施并举,让中国经济的新引擎尽早尽快地迸发出蓬勃的动力。(中国经济网记者康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