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注
住建部搞住房信息联网,是城市化进程中了解收集信息的手段,为政策调整、政策咨询提供基础信息支撑。
比如对于全国城市的住房保有量情况,有人说房屋供给过量,有人说缺口很大,到底情况如何?人均居住面积、房屋价格变化等情况如何?都需要拿数据来说话。
——杨宏山(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数灯”不如联网
“全国住房信息联网,只是房地产市场基础建设”
2010年4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提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要加快个人住房信息系统的建设。”从这一天起,住房信息联网就与“爽约”二字结缘。
2011年10月,原定40个重点城市联网目标未能按期完成。八个月后,这一目标终告完成,却鲜有人说得明白,联网的到底是哪40个“重点城市”。2013年初,住建部副部长齐骥再次承诺年中将实现500个城市联网,时至今日,联网工作仍未见进展。
杨宏山(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迄今为止,我们没有建立起来个人住房相关基础性的数据库,宏观政策的制定更多属于定性分析。数据库的建立有助于管理层分析房地产供求关系,更好地制定科学决策,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出台调控措施,而不是像从前那样进行“一刀切”的楼市调控。
但这样一个合理的目标,在推行过程中十分艰难,受到来自地方政府的阻力很大。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各地房产信息联网后,个人在不同城市的住房信息就能够被汇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既然联网,就有可能被公开,政府部门就可以调取、掌握这个信息。对于有些人群,尤其是公职人员来讲,意味着最敏感的信息可能会被他人掌握。
二是地方政府担心,个人住房信息联网以后,可能会影响到本地房产市场的发展。对于目前的城市而言,土地财政依然是主要的财政支撑。在提出联网之初,普遍解读是为了今后开征房产税做准备,累计超过多少套房就要征税,那么在某地买了房产的人,可能就不在其他地方购买房产了,对个人购买住房的积极性会有影响。因此一些地方政府对联网持观望、抵触态度。
陈国强(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
全国住房信息联网本身,只是房地产市场的一项基础建设、一个平台,并不一定就要与房地产限购或者房地产市场的各种政策有直接联系。中纪委是否利用这个平台查处贪腐,住建部是否用这个平台了解信息、制定政策,都是“用不用、怎么用”的问题,跟平台建设本身不是一码事,不应混为一谈。
平台到底怎么用,现在还是个未知数,只有住建部知道。能否用好这个平台,也有很多因素。例如地方之间尚未打通,那么房产税的征收就无法执行。北京有限购政策,而有些地区则没有。一个人同时在多地有房,住房信息未必查得到。
住房信息联网系统的推进之所以有阻力,主要还在于一些拥有过多房产的利益人。特别是涉及到贪腐的官员,联网之后,自身信息可能会被查处,所以有顾虑、担心。
而对于拥有一两套或两三套房的普通家庭,信息联网并不会对其利益有什么样的影响。对于各地房地产的正常销售,也不会造成负面影响。我认为,地方政府害怕信息联网影响房地产市场的说法是没有道理的。
批注
这一两年为什么会出现普通公民看灯光数房子的情况?就是因为很多人出于各种目的阻挠房产供应数量普查。一个城市里,到底已经有多少套房子、还有多少套房子在建,这些数字很多都是开发商自说自话,是他们在制造房子稀缺的舆论,形成了“房子紧缺风声传出-大家抢房-房价上涨-昼夜排队抢购房权-房价继续攀升”这样的循环。这种扭曲的操作形成了扭曲的价格,开发商能够主导这个害人的游戏,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信息的不对称。——马光远(经济学者,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