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阅读
在今年央视315晚会对苹果在iPhone手机保修政策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曝光后,苹果在时隔8日后终于作出了正面回应。上周六,苹果在一份公开信中表示,其保修政策完全符合本地法律法规,坚持认为其售后政策不存在问题。
苹果在公开信中首先表示“我们的政策完全符合本地法律法规。”对于保修政策在中国和国外实行双重标准的质疑,苹果称其在中国所提供的保修政策和在美国及世界各地大致相同,同时在一些维修方式上,会根据中国的法律法规调整具体做法。
自我表扬、回避采访、回避问题……近日,苹果公司在被曝中国市场售后服务“双重标准”后的态度,引发广泛质疑和失望。3月23日,苹果在其官网再次发出声明,否认保修存在“中外有别”,但仍未给出清晰解释。
是什么原因让苹果公司屡次回避顾客“上帝”的不满,成了消费者维权路上难啃的硬骨头?消费者的权益,怎样才能不再受伤?
苹果“难啃”,源于其对自身创新力、品牌力和产品力的高度自信;中国消费者的热爱甚至溺爱,更让其自信中滋生出了傲慢。去年第四季度苹果在华营收同比增67%,远高于全球16.9%的平均增幅,由此带来排队抢购、水货泛滥、“黄牛”肆虐、广告与市场推广基本由运营商代劳等种种“怪象”。
苹果“难啃”,还因为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标准还不够高。苹果在声明中暗示其更新除后盖外整套手机组件并保修90天的做法,比大部分同行“根据中国法律仅提供30天保修”做得好,并以此转移消费者指责。宝马等豪华品牌国产车型为降低成本采用沥青阻尼片,也是钻了我国车内空气质量标准不健全的空子。
苹果“难啃”,更因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行政执法主体还不健全。在韩国公平贸易委员会的压力下,苹果被迫改变更换翻新机的做法;澳大利亚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出面后,苹果同意将保修周期延长至两年……在我国,除去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对不合格产品、缺陷产品召回等具备执法权外,诸如服务标准中外有别、国产产品偷工减料或改用低档材质等现象,目前并没有专门部门替消费者“出头”。
当然,苹果“难啃”,并不意味着它能肆意采用“双重标准”侵害消费者权益,更不能用傲慢应对质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再强大的品牌,消费者都是衣食父母。创新力日渐衰退、服务口碑步步下滑的品牌,即便曾如日中天,也终将走下“神坛”。
我们也期望,伴随着我国法律法规完善、产品与服务标准提高,以及消费者维权意识觉醒、维权途径增加,企业可钻的空子将越来越少,苹果终将不再“难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