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观天下 知中国

征地改革“四大悬念”待解

2012-12-06 08:53:54 来源:新华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是“一次到位”还是“细水长流”?

【焦点】 “要地不要人”是不少地方的征地补偿方式,这种一次性补偿的做法,曾制造大批种田无地、上班无岗、社保无分的“三无农民”,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究竟怎么分配征地收益更符合国情?

【观点1】国家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中心研究员袁崇法:不能简单说哪种分配方式更好,关键是政府要尊重农民,给出多种方式让农民自主决策。一些农民想进城创业或是还债需要大笔资金,就会选择一次性“结清”;有些人希望有长远收益,就觉得“入股分红”更合适。另一方面,提高征地补偿后,政府可通过征收土地交易税调节农民收入,这一税收将主要用于新农村建设和改善民生。

【观点2】叶兴庆:面对一次性发放的补偿款,不少农民缺乏理财的观念和能力,导致一些地方频频出现奥迪“趴黑活”“赌博村”等现象。征地入股分红在少数地区已有试点,应当适时推广。

【观点3】党国英:除了征地收益分配,还有一个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政府一定要拿出部分征地收益给失地农民上保险,也要将就业安置等问题通盘考虑,把征地“红利”更多让给农民。

【点评】征地补偿如何分配,要守住两条底线:一是尊重农民多元化的选择权,坚决杜绝替民做主;二是完善失地农民保障制度,防止出现“三无农民”。

能否明确农户是交易主体?

【焦点】按照现行法规,土地使用权归农民,而产权属于村集体,在这种“双主体”制度下,强势“集体”往往会导致失地农民“被代表”或“被同意”。征地改革如何尊重农民的“话语权”?

【观点1】袁崇法:村集体的土地产权是虚置的,几个村干部能代表农民吗?因此,农户的土地承包权才具有实际的“物权”属性。这样看,征地改革应明确农户为交易主体。村集体的职能应体现为征地或流转的“组织服务”功能,它不能替农民处置承包土地。

【观点2】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王锡锌:可以坚持村集体对土地的交易主体地位,但它不能损害农民利益。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是永久续签的,这实际上制约了村集体的权力。一些地方因村集体卖地而与农民发生冲突,实质上是村民自治权没有得到真正贯彻。

【观点3】党国英:有些人反对让农民成为交易主体,认为那样会弱化村集体,这种教条主义不符合市场化改革的要求。英国的土地名义上是国王的,买卖都要找国王签合同吗?征地改革应当配套推进,决不能再搞行政强征或强拆。

【点评】自己的奶酪,他人岂能说动就动?土地修法明确农民的交易主体地位,符合民心,顺理成章。

精彩热图

“中国人怕什么”背后的思索

探秘最完美的“千年女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