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开放的压力与成本
入世10年是中国经济不断走向开放的10年,开放带来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的过程中,同样需要付出相应的成本,承受巨大的压力。贸易摩擦的不断加剧,部分行业在外资冲击下竞争力的减弱都给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
来自商务部的数据显示,入世以来(2002年至2010年),我国共遭受国外贸易救济调查692起,合计金额389.8亿美元。其中,反倾销调查510起,反补贴调查43起,保障措施106起,特保措施33起。
不仅如此,中国已连续16年(1995-2010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5年(2006-2010年)成为全球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
与此同时,部分国外产业和企业更加倚重中国市场,以不公平贸易方式抢占市场份额情况更为突出。在积极扩大进口、确保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同时,如何维护国内产业安全和保障发展空间是新时期公平贸易工作的新课题。
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调查专员宋和平表示,随着我国制造业及工业制成品参与国际分工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加大,客观上会形成贸易摩擦和产业冲突增多的局面。我国现已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者和首要目标国。同时,贸易摩擦不仅体现为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限制措施,也将愈发突出地表现为经济发展的战略、政策、体制等宏观层面的碰撞与冲突。
除了频频出现的贸易摩擦,在加入世贸谈判过程中的一些潜在问题也开始逐渐暴露。曾经,汽车、石化、钢铁等产业被认为是资本技术密集的国家支柱产业,入世时人们担心汽车、农业等受到冲击,因此为保护这些产业而在其他领域做出了让步。现在看来情况并非如此。
不少专家指出,开放的过程,一定是有的部门受益、有的部门受到冲击,关键是如何衡量开放的成本。这既需要提高认识事物的水平,又必须想办法克服既得利益的干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隆国强在谈到入世10年来的经验和反思时表示,入世时特别看重给予了高度的甚至是过度保护的行业,现在看当时对产业竞争力的评估并不完全准确。如何能够更加准确地判断中国产业的竞争力,特别是潜在的竞争力,值得在未来的开放进程中高度重视。
中国正站在新一轮对外开放的起点上,如不能准确地看到开放的压力对提高国内产业竞争力所带来的益处,我们就可能丧失机遇,就可能长期陷入对落后的保护。